香格里拉休闲农场的主人张清来。 本报记者 颉亚珍摄
香格里拉休闲农场的主人张清来,是成立台湾第一座观光果园并将其转型为第一个休闲农场的人,被誉为台湾休闲农业的“教父”。听他的谈吐,以为是某大学的高材生,殊不料,他竟连小学也没有毕业。
回忆起童年生活,张清来表示“实在是艰苦”。张清来出生于宜兰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大进村,村里没有良田,只有遍布石头的旱地,生活困苦。更不幸的是,小学五年级时,父亲生病,无力供他继续念书,张清来只能辍学当童工。为考上公务员摆脱贫穷,张清来17岁时开始发奋读书,以把双脚泡在冰水里对抗劳顿与瞌睡的狠劲,苦读8年,终于在24岁那年通过公务员金融特考,被分到台北“考试院”铨叙部。然而,奉命行事和重复性工作很快让个性强烈的张清来醒悟到:“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比较适合自己当老板!”于是,上班第8天,他踏上了回乡的路,开始思考农村年轻人的出路,开始自己的农业梦。
张清来认为,当时台湾“农村面临的困境是农民收入偏低,导致年轻人外流农村凋零,使得传统农业没落”,要振兴农业,必须推进农业的观光休闲化,通过服务提升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打造宜游宜居的乡村,吸引青年回乡创业。
基于这样的思考,张清来敢为人先,在村民的嘲笑声中开始建设观光果园。从买地到种树再到开放经营,张清来花了整整10年的心力。1988年,台湾第一座为游客量身打造的观光果园亮相,游客蜂拥而至,媒体纷纷报道,口碑不胫而走。观光果园一张门票12元,张清来第一年就净赚20万元。可是好景不长,不到3年,人潮便开始减退。嗅觉敏锐的张清来意识到“需要增加果园的游憩价值”,他很快调整步伐,将观光果园推向以生态为主、提供丰富活动并附带精致食宿的休闲农场。1995年,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开幕,第一年净利润是观光果园的两倍,目前的营业额更是超过2000万元。
张清来介绍,宜兰县40万人口,一年的农业产值(农产品)是100亿台币(约合20亿元人民币),而宜兰休闲农业一年的产值已超过100亿台币。随着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近几年,回乡人潮在台湾一波波出现,其中很多是年轻人。“休闲农业满足了年轻人回乡的三要素:一是农业能够赚钱,二是有学习成长的空间,三是可以接触社会。”张清来说。
张清来的小儿子,本在一物理研究所上班,所里推荐他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但张清来认为,之后的出路无非是在美国上班或回台湾当老师,前者身在异国孤单一人,后者不太适合儿子,“我就把他叫回来了,现在为农场跑岛外业务”。放弃美国博士当农民?看到我们脸上的疑惑,张清来笑道:“如果是传统农业,我不敢叫他,也叫不回来。我的大儿子也在农场,管行政。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香格里拉农场有一堆火,从点燃起,30多年了,时刻有人注意,一直不曾熄灭——“一堆火就意味着一群人。”张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