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1月6日晚间发布消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白雪山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消息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白雪山是陕北人,长的人高马大,曾以敢干事也能干事著称,是一个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的主。但因为大拆大建,在民间口碑并不好,被老百姓称为‘白拆’。”(11月7日新华网 )
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称为“季挖挖”“推土机市长”“砍树市长”;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被媒体曝出他“武爷”的外号;“坑坑洼洼路无成(陆武成)”这句民谣正是坊间对甘肃“首虎”陆武成的评价……近年来,落马官员往往有着“市井化”的绰号。
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因为,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路人皆知。也就说,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一些地方“权力的市井化”自然导致民间解读的“市井化”,由此产生了贪腐官员的绰号。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官员热衷于搞城建,借旧城改造、交通建设等项目塑形象、添政绩,甚至谋取私利,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城建项目多,拆迁征地工作繁重,不少贪腐官员的绰号也由此得来。比如,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坊间称作“拆迁大佐”,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在“落马”前经常强势推进各种大项目,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现场办公、现场拍板,事后再补手续。他拍板的市政工程项目,督察力度很大,有时甚至要一日一报。
不难发现,官员绰号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每个绰号的背后都会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这些绰号反映出的问题已经很集中、很明显。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绰号”背后都有贪腐之事,但通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往往能“窥斑见豹”,寻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前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也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
官员“贪腐绰号”往往是一封民意“举报信”。一方面,在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往往在收集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员的绰号、官员所在单位的声望、官员在主管行业领域的口碑等等,而这些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有力佐证,也是深度侦办案件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不是图个搞笑,是民意的一种另类表达。因此,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在考察了解干部、查处贪官时,也应多了解官员在当地的“绰号”,听听群众对官员的评价,别错失珍贵的举报线索。毕竟,“亡羊”之后,应该找到漏洞及时“补牢”。
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面对这些绰号,领导干部应有所警醒。绰号从某种程度能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出现了“偏差”,应该及时纠正,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