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逻辑 谋求新境界——“新常态”理论引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2016-01-07 18:45 新华网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把握大逻辑 谋求新境界——“新常态”理论引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2015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唯有把握大逻辑,才有大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6.9%,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高达30%左右,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希望之翼。

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阐释,再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论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规律,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新常态”成为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大逻辑中,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新常态”判断: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

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

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深陷泥沼。低迷不前的世界经济让“出口”这驾中国经济曾经最重要的“马车”变得乏力;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对发展与改革提出更紧迫的课题。

大智慧谋划,方能平常心应对。“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首次对“新常态”的表述体现出深邃的战略眼光。

“新常态”,正是在高瞻远瞩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贯穿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大逻辑。

在“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新认识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字字铿锵地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审时度势,方能气定神闲。2015年,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破浪前行,虽“形有波动”,但“势仍向好”。

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了经济新常态理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这一年,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为中国经济定调、提气,传递“中国信心”。

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提出“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五个更加注重”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大逻辑中谋求新的发展确定了根本原则。

“新常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既要谋子,又要谋势。“新常态”大逻辑饱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新常态下,短期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不小,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眼前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但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产业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产能过剩还比较严重,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领先全球的经济增速,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研发经费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中国经济巨轮正在驶入新境界。

这是“近”与“远”的辩证统一。经济新常态对改革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改革,并非只解一时之困,而要放眼全局,着眼长远。一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预调微调,搞好需求管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着眼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量”与“质”的辩证统一。“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习近平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所作说明中科学务实,彰显辩证思想。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是其中之一。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理论界专家表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提炼升华到理论层面与学科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又一次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体现了驾驭经济发展的高超能力,在“新常态”大逻辑引领下,中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看结构——2015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服务业比重超过50%,高端装备制造成为拉动出口的主力军,中国经济的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为盈实。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9.2%。

看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模式、新组织方式和新兴企业崭露头角并孕育壮大,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正在加快形成。

看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成为各项改革的重要遵循。近两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700多项,非行政许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改革正在深刻触及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的骨髓,从而重构其造血功能。

“我们预计,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在6.5%以上,而实现这样的增速并不容易,需要宏观政策继续加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深有感触地说。继续单纯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从“五大政策支柱”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已然清晰,中国经济必将开辟新境界。

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国正在梦想之路上收获更多信心与希望。(记者 冯蕾)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