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宁缺毋滥” 国家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

2016-01-09 05:3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坚持“宁缺毋滥” 最高奖再度空缺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最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继2004年之后,今年再度空缺。有关人士表示,今后这种“空缺”将有可能是常态。

“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据负责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介绍,“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来的。”

据介绍,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据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一两票”。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该负责人介绍,最高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这次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许多人发现“空缺”后的第一疑问。

“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有关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这造成了她未能入选候选人范围。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她荣获拉斯克奖后,不仅蜚声国际,在国内也引发广泛关注。不过据记者了解,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彼时,屠呦呦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推荐的产生。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今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有可能会成为常态。

据科技界人士分析,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前几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袁隆平、王选等大科学家,都是一辈子投身科研,几十年如一日才取得辉煌成就。这样的大家越来越少,也是一种合理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还有巨大空间,特别是在世界领先水平的竞争,和美国等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获得世界性的科技突破、在国家战略领域取得科技重大进展,国家最高科技奖才会持续不断颁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要求,国家科技奖共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须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其他奖项的奖金要少得多:一等奖为20万元,二等奖为10万元,特等奖为100万元。

新闻链接

2015年度授奖情况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空缺

2.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

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

3.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

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

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