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这一中国涉核领域首部白皮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国核安全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文约1.2万字。
白皮书介绍了中国核能发展与核应急基本形势、核应急方针政策、核事故应对处置主要措施等内容,并透露我国将组建一支320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并参与国际核应急救援行动。
专家表示,我国发展核能以来,核安全记录良好,不必谈“核”色变。
中国核电技术与世界同步
“中国是一个核能大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核电取得很大进展,目前中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54台,机组总数位居世界第三,近年来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核电走出去,为世界核能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介绍说。
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达哲则用一组数据说明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现在,中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2831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672万千瓦。2015年,批复建设的核电机组8台,开工建设6台,投入运行8台,其中投入商业运行6台。
“中国目前在建的核电机组在世界上是最多的。”许达哲表示,从技术水平来说,中国与世界核电大国技术发展是同步的。
核应急目标保障国家安全
白皮书说,中国核应急基本目标是:依法科学统一、及时有效应对处置核事故,最大程度控制、缓解或消除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
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核应急演习演练,切实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公众沟通,不断提高各级核应急组织应对处置严重核事故的能力水平,普及社会公众核安全应急知识,树立全社会对发展核能事业信心。
白皮书指出,适应核能发展需要,定期举行全国性核应急联合演习;相关省(区、市)每2年至4年举行一次本级场内场外核应急联合演习;核设施营运单位每2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每年组织多种专项演习,拥有3台以上运行机组的演习频度适当增加;核电站首次装投料前,所在地省级核应急管理机构组织场内场外联合演习。
军队是核应急救援重要部分
白皮书说,中国高度重视核应急的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简称“一案三制”)建设,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国家核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白皮书说,中国核应急实行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全国核应急管理工作由中央政府指定部门牵头负责。核设施所在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核应急管理工作。核设施营运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单位)负责场内核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由中央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国实行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的核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由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拟定国家核应急工作政策,统一协调全国核事故应急,决策、组织、指挥应急支援响应行动。同时设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承担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在省区市层面,设立核应急协调机构。
白皮书透露,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核事故,依托现有能力基础,中国将组建一支320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并参与国际核应急救援行动。
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始终致力于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国际核安全应急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成果,坚定不移支持和推进核应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在核应急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与世界有关国家核应急领域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
白皮书指出,1984年以来,中国先后与巴西、阿根廷、英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法国等30个国家签订双边核能合作协定,开展包括核应急在内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2010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2012年首尔核安全峰会、2014年海牙核安全峰会,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核安全应急管理、提升核安全应急能力、增强各国人民对实现持久核安全、对核能事业造福人类的信心。
根据白皮书,中国积极开展应对福岛核事故合作交流。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四年多来,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与国际组织合作,总结探讨后福岛时代核应急领域重大问题。这些合作交流活动,既促进了中国核应急的改进提高,也促进了国际社会对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
相关新闻
三代核电技术稳居世界前列
据新华社广州电中国广核集团台山核电基地27日对外通报表示,截至2015年底,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良好,全年重要里程碑按计划如期完成,目前1号机组已经成为全球首台开始冷态功能试验的三代核电技术EPR机组并全面进入系统联调阶段,2号机组处于安装高峰期。在外界看来,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三代核电技术能力稳居世界前列。
台山核电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辖台山市,项目规划一期建设2台核电机组,采用三代EPR压水堆核电技术,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是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1、2号机组于2009年9月1日和2010年4月15日已分别开工,目前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作为目前全球同时在建的三个EPR核电方案之一,台山核电站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EPR标杆工程。中广核台山核电公司新闻发言人孔源表示,为此台山核电一直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作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安全的要求不会受到生产进度和成本的影响,2015年工程安全质量环境标准化评级达到6级的国际优秀水平。”
专家解读
安全记录良好谈“核”不必色变
中国核安全记录如何?为什么出台这部白皮书?如何理解中国的核安全观?中国核应急体系安全建设进展如何?“十三五”中国核电和中国核应急发展前景如何?
记者就这些焦点问题专访了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姚斌。
姚斌表示,公众谈“核”色变,大多是对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5级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7级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7级事故的长期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
我国发展核能以来,整体安全形势平稳,安全记录良好。近30年来,我国核电运行中没有发生过2级以上事件。我国核电发展政策是5句话: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采用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发展核电;坚持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发展核电;坚持最规范的运行发展核电;做到最充分的应急发展核电。
中国的核能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的核安全形势、核应急形势社会各界请放心。
姚斌表示,发表这部白皮书出于我国核能大国地位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双重需要。
核能事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对环境和公众产生辐射影响,而且影响具有长期性。社会公众对核能发展和安全保障高度关注,政府需用事实满足公众的关注。
姚斌表示,中国核应急白皮书的发表,是要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党和政府坚持中国核安全观,高度重视安全高效发展核能,高度重视核应急安全管理。
为适应核能发展新形势,满足公众对核应急工作新期待,“十三五”时期,中国核应急工作总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建成与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国际核应急体系,推动、支撑、保障中国由核能大国向核能强国迈进。
六大具体目标是:完善核应急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完善核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核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完善核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应对处置核突发事件能力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