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之死,谁之过?

2016-02-26 00:06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普氏原羚之死,谁之过?

新华网西宁2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琳海)近日,民间环保志愿者在微博中爆料,青海湖畔7只普氏原羚挂死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草场铁丝网。珍稀程度超过大熊猫的普氏原羚死于“非命”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关注,网友们在痛斥青海湖周边草场网围栏过高影响普氏原羚迁徙的同时,指责野生动物管理部门“不以拆除网围栏为核心的普氏原羚保护措施都是‘耍流氓’”。

记者联系到该微博爆料人——青海湖畔民间环保志愿者南加及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揭开普氏原羚“挂死”背后的真相。

普氏原羚之死

2月20日,南加骑着摩托车在青海湖畔进行野生动物监测及巡逻,当他到环青海湖地区的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与刚察县境内的哈尔盖交界的地方时,发现7只死亡的普氏原羚,有些挂死在网围栏上,有些倒在血泊中,尸体已经有些僵硬。

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目前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的县域内,普氏原羚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目前,青海省监测到的普氏原羚数量为千余只,低于大熊猫现有数量。

今年52岁的藏族牧民南加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镇湖东种羊场,在家乡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已有20余年。

“看到这么多普氏原羚死亡,我感到很震撼,可怜的小动物又失去了草原,失去了属于它们的牧场。”南加说,在青海湖畔,网围栏挂死普氏原羚已不止一次,它们在迁徙和受到惊吓后,很多普氏原羚在跳跃牧民草场上的网围栏时,很容易挂死在上面。

据记者了解,对普氏原羚的跳跃造成致命威胁的是网围栏上的刺丝,而刺丝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牧民自家的牛羊逃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海湖畔伤害普氏原羚的网围栏一般在1.2-1.5米,网围栏的主要作用是:便于牧民管理自家的牛羊;隔断的围栏也会起到保护草场的作用,便于牧民轮牧;此外,随处可见的网围栏还像一堵墙一样,是牧民草场之间的分界线。

“但对于很多年老体弱和怀孕的普氏原羚来说,1.5米还是挺高的,如果网围栏都在1.2米左右,普氏原羚能轻松跳过去。”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保护,政府在行动

青海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恩光说,7只普氏原羚意外死亡后,他们组织人员去实地调查,发现这7只普氏原羚死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而且是受到天敌袭击等综合因素影响。

“在普氏原羚保护的路上,政府和环湖地区的牧民付出了努力,尽管现在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但普氏原羚保护总体情况是积极的。”青海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恩光说。

王恩光说,近年来,普氏原羚保护成效值得肯定,首先,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余只增长到现在的千余只;再次,普氏原羚种群分布区域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政府在其重点分布区刚察县建立了“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现在其种群分布区域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了11个;得益于目前普氏原羚数量恢复,普氏原羚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度濒危”物种中剔除,目前为“濒危物种”。

期待一个宁静的家园

“环湖地区群众多半为藏族,受到传统藏传佛教因素影响,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很强”,吴永林说,现在环湖地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社区共管”项目的牧民协管员就有25名。

除了能更好享受草场外,民间环保志愿者建议今后政府在进行铁路及公路规划时,尽量避开普氏原羚迁徙通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志愿者告诉记者,普氏原羚生性胆小,特别容易受到惊扰,现在315国道和青海湖环湖东路等都给普氏原羚的迁徙等造成困难,使得普氏原羚种群隔离,活动面积减小。

针对大家关心的网围栏问题,青海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林业厅将开展普氏原羚威胁因子专项调查及防治项目,其中包括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在甘子河乡达玉村将部分网围栏降低到1.1米,降低围栏98公里,在该乡俄日村普氏原羚集中的区域去除刺丝150公里,给予降低围栏和去除刺丝的牧民群众相应补偿。

“今后,真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青海湖畔普氏原羚,通过大家努力,让普氏原羚有一个宁静的家园。”南加说。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李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