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行于南极冰海的“雪龙”号上,有一支精锐的“空中力量”:他们飞越长空,俯瞰海冰,为“雪龙”探路;他们往返穿梭,运送队员,为科考助力;他们起降频繁,吊挂物资,为“雪龙”添翼……他们,就是中国南极科考队中的直升机机组。
像用绣花针一样操作直升机
“风向80度,风速11米,货物离大舱盖高度50米,向左2米,保持,货物高度离大舱盖40米,30米……位置好,2米、1米,货物接地。”3月2日,南极普里兹湾,科考队的“雪鹰12”直升机正将一个从中山站吊来的长5米、宽4米的木箱,一点一点下放到“雪龙”号中部舱盖板上。
甲板上,直升机机械师刘晓平,随时通过电台指挥调度,通报直升机与船体之间的高度和距离。空中,直升机机长李凤山全神贯注,握紧手中的驾驶杆,仔细观察并调整方位和高度,副驾驶梁高升严密监控飞机的工作状态,并通过窗户和反光镜,不时提醒身边的机长。
“最近处,旋翼与雪龙船上巨大的吊车吊臂之间大概只有5米,对直升机来说,这已是非常小的安全距离了。这种吊挂作业必须要求飞行员具备精湛的飞行技术,就像用绣花针一样操作,”梁高升形容说。
在同事眼中,此次带队的机长李凤山是一个“可以把直升机当吊车使的人物”。今年已经57岁的李机长,1977年入伍,20岁出头就驾驶着国内当时最先进的“米8”直升机。
如今,李凤山已是海直通航公司的总飞行师。2014年,他主动申请参加了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此次再度请缨来南极,完成自己的极地心愿。
“在南极执行飞行任务,与国内一般情况相比难度要大得多,”这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飞行员表示,这里区域内的小气候变化很快,需要随机应变。同时在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里,没有参照物,很难用肉眼判断飞行高度。
“在雪龙船上进行舱盖吊挂作业,必须尽可能稳定货物状态,小心翼翼地靠近船舷,时刻与船上吊车大吊臂保持安全距离,精确调整货物落点,操作动作要柔而准确,出不得半点差错,”李凤山这样说。
“雪龙”停留处即“雪鹰”起飞场
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南极科考是一场“海陆空”力量的共同接力。不仅需要破冰船和雪地车,机动灵活的直升机更必不可少。
在“雪龙”号尾部的巨大机库里,同时装载了“雪鹰12”Ka-32型和“海豚”SA365N型两架直升机,用于执行人员运输、货物吊挂、后勤保障和科研支持等各项任务。“雪鹰12”是多功能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2.7吨,擅长货物吊挂。“海豚”相对小巧灵活,巡航速度快,主要用于人员运输。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4名飞行员和4名机械师。
2015年12月3日,经过连续2天艰难破冰,载有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停泊在距中山站23公里的普里兹湾陆缘冰区。探冰情况表明,今年陆缘冰的冰面积雪厚且松软,海水侵入,无法通过雪地车进行冰面运输。科考队决定,将物资从集装箱内卸出,以直升机吊挂方式运至中山站。
“雪龙”船停下脚步的位置,就是“雪鹰”直升机起飞的地方。由于无法冰面运输,直升机吊挂的工作量几乎翻倍,为保证两支内陆考察队准时出发和“雪龙”号及时开拔,中山站卸货作业只许成功。
科考队全体动员,直升机组连续奋战,“雪鹰12”频繁往返“雪龙”号与中山站及内陆出发基地之间,共飞行了30架次,每架次往返五六趟,共计运输货物553吨,人员204人次。
“在那8天里,我们基本是从早上八点开始,最晚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二点,中间只有吃饭时可以休息一会儿。时间紧、任务重、密度大,人和直升机几乎都达到了规定的最大工作量,终于顺利完成任务,”李凤山说。
责任心是工作生命线
除了技术精湛的飞行员,直升机在南极的安全顺利飞行,还离不开机械师的保障和配合。
“雪龙”号尾部的机库是刘晓平每天的工作场所。每隔8小时,他都要到机库检查直升机的固定情况和地面的工具设备、电瓶和加油设施,排除任何安全隐患。
本次南极科考,“雪龙”号多次穿越西风带,船身摇摆幅度可达十几度。每当碰到较大风浪,机械师还要提高检查频率,白天隔4个小时、晚上隔2个小时检查一次。
“机械师必须对直升机的安全负责,每次航前安全检查后放行,都需要我们签字。签字意味着责任,所以不得有一丝的马虎和侥幸心理。”刘晓平表示,责任心,是一名直升机机械师的工作生命线。
从全面细致的航前航后检查,到实时观测和通报风向风速等信息,从吊挂货物重量和顺序的统筹协调,到吊货起降时用简洁指令来指挥协调,机械师是飞行员不可或缺的默契搭档。
“很多工作看似简单,往往都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磨合,”刘晓平说。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辛苦自不必说。“长时间站在海冰上,穿着厚厚的‘企鹅服’,来回摘挂钩,一跑起来浑身冒汗,雪水灌到雪地靴里,冰冷刺骨。”
从2011年起,刘晓平已经第三次来南极了。最近5年春节,他有3次在南极度过。“虽然失去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是能为国家的极地考察事业贡献一点力量,也觉得无比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