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即使我们再有钱,也是死路一条!”自春节期间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30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的《美人鱼》里,小美人鱼这句已广为流传的台词,当然也不只是说给男主角听的。电影中美人鱼的痛苦挣扎以及海洋污染的触目惊心都在提醒着我们:保护水生态已经刻不容缓!甚至引发网络热点话题从“欠星爷一张电影票”变成“为了《美人鱼》中的这句台词,你能做些什么?”
而在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两会上,“水生态”、“水安全”俨然成为两会“热词”,并被写进了新出炉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强调,“将重拳治理雾霾和水污染,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世卫调查:我国受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高达1.6亿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由此可见,水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事关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此,从去年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水十条》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界定了水环境保护的法律界限,更进一步提升了水环境保护力度。然而,水污染的事件依旧不绝如缕,去年甚至多起事件接连上演,一幕幕触目惊心:2015年1月,放生螺蛳污染京杭大运河; 3月9日,泉州50多头死猪被抛尸溪面;4月27日,宜昌长阳蒙特锰业排污致水体污染,大量河段污染变黑变臭;6月14日,安徽巢湖大片蓝藻集聚,沿湖水面出现大面积蓝藻集聚,湖水被染成蓝色;11月24日,甘肃省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发生尾砂泄漏,造成嘉陵江及其一级支流西汉水数百公里河段锑浓度超标……
两会热词:水生态、水安全
未来我们将喝什么样的水?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不平衡、过度用水引发的生态破坏以及水污染触目惊心,水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除了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看到政府对于治理水污染的坚定决心外,今年水环境、水安全显然仍高居两会热点话题榜。
治理水污染,应着眼于生态保护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约有5万条河流,而现在仅存不足3万条。初步判断,每条剩下的河流水量也大幅减少,至少减少了50%至80%。”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在今年两会指出,“这相当于水环境容量降低了。”
他建议,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提升人工净化能力之外,更关键的是要保护水生态,提高自然净化能力。这是一个统筹的系统工程,着眼点不仅仅是个人或者企业单点的水污染治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山水林田湖整个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视角着眼,提升水生态的净化以及涵养能力。
长江水安全令人忧虑 共抓大保护迫在眉睫
“4亿人正在饮用长江水,但2015年对长江经济带的调研情况,让我们对长江流域的水安全十分忧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代表在两会上感慨,现在的长江被污染源包围,重化工围江,污水量大。“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长江水安全的警钟已经敲响,比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更严峻,治理起来比治大气污染更困难。”
针对江河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辜胜阻建议应该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方向,抓源头,做好加减法,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低碳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同时加强对水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切实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
亟需制定一部“饮用水安全法”
饮用水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安全,但也是目前水环境治理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角落。2014年4月兰州自来水污染、2015年5月张家口宣化县一中饮用水渗入污水等事件将饮用水水质问题再度置于聚光灯下。“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上海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就建议,“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急需制定一部‘饮用水安全法’,作为我国饮用水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法。”他建议,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与谨慎结合”的原则,饮用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常常是当时难以察觉,然而事后却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比如离子水、磁化水等功能水的健康效应在没有明确评估前,不应草率许可投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