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昨天一经下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通知,共有42所高校的50个学位授权点被认为"不合格",其中包括不少985、211学校专业。教育部要求,这些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如何理解这场惩罚严厉的学位撤点?
如果说建设"双一流"是加法,那么此次的学位撤点应该是必要的减法了。在教育部这则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通知里,一共举出了50张红牌,即被评估后认为"不合格"的学术授权点,其中不乏985、211学校的一些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不合格"的分别是东北大学的统计学、同济大学的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公共管理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评估"不合格"的包括首都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数学以及聊城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西安财经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另外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还有北京交通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以及吉林大学的教育硕士、厦门大学的教育硕士等30多个被评估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读何为"不合格":“首先第一个就是教师的条件,教师不够,不能正常进行教学。第二就是相应的教学过程可能不够完整,不能够按照相应学位的要求正常的进行教学。再一个就是教学质量。”
被举红牌,即评估“不合格”的这些高校学位点,即刻撤销学位授权,且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今年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得再招生,在学的研究院按原渠道培养、授予学位;另有不少学校被举黄牌,即“限期整改”。教育部要求即日起进行2年整改,今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暂停招生。整改后接受复评,复评“合格”,恢复招生,如还是达不到“合格”,撤销学位授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此次处罚力度大,源于高校改革“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马陆亭说,为什么这一次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过去没有一下子亮出了这么多的"红牌",而且包括有很多、很好的学校,这个实际上警示作用很大。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规模到了这个程度,质量的问题只会越来抓越严。过去研究生以上的学位毕竟数量还小,大家还是比较珍惜和重视的。现在数量已经大了,不排除有些学校征点的时候特别积极,征到以后可能忽视它的建设,包括师资、人才培养等。现在对博士论文的抽查比例也是在提高,种种测试来说,现在对质量监控作用是在增强的。
在教育的通知中,除了被评估“不合格”和“限期整改”的专业,记者还看到一份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高校学位授权名单,其中包括中国地质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点、北京大学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点、出版专业硕士点、清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等。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解读,高校自主撤销与教育部评估后撤销,内涵并不相同。
自我调整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一是这个市场不是长项了,需要撤销,是主动的,这是动态调整重要一环,也是鼓励的。教育部撤销是一种很严肃的处罚手段了,原来拿到这个学位点,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某一级学位,但是现在不认真了,实际上相当于处罚,这种处罚带来的影响不光是撤销这个点,实际上对整个学校的声誉是产生影响的。
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国家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检查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在“不合格”一栏“榜上有名”的专业学位从今年起不再招生,这被认为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步,实现“劣者汰”,对于整合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半个月前,教育部刚刚公布2016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和撤销专业名单,此次又下大力度撤销“不合格”研究生学位点,被形容为是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做的一次“外科手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袁贵仁说,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因为设置专业,可能有的学校专业贵的设的少,要花钱,比如说工科、理科,相对文科成本就比较低,这个结构就是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匹配,所以转型的首要的内容就是要调整专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