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举行首发式,本书收入了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这是作者从现存45本、400多万字的笔记中摘选的。本书还收入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
还原笔记历时两年
地质出版社总编辑王章俊表示,从2014年3月到今年3月,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带领地质出版社专门成立的一个五人编辑小组用了两年时间,对45本地质笔记努力进行“还原”。
从内容上看,温家宝的这45本笔记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记录了他在祁连山、北山地区的找矿岁月;二是管理工作笔记,是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和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实录;三是调研笔记,记录了他在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东北、西北等地调研的轨迹;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收录了他的部分读书笔记和撰写的学习研究部分文章。
据介绍,在编辑工作启动之初,作者就反复强调“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为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地质笔记的面貌,还原作者在地质系统工作、学习的情形,全书共采用了632幅笔记影印件,或以图代文、或作为插图与录排文字对照展示。
照片等细节首次发表
本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1960年到1965年,温家宝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一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学习,1965年到1968年,攻读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温家宝赴甘肃工作,先后任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地质力学队副队长,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副局长。
1982年,温家宝离开甘肃,到北京任职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仅一年后,晋升为省部级干部,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1985年,赴中办工作,离开了工作17年的地质系统。
全书真实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作者专门在每一部分前撰写了“引言”,在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回忆文章。这是本书的特点和亮点。
精彩书摘
●自序:这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这本书,温家宝还作了自序。在自序中说道,摆在我面前的45个封皮陈旧的笔记本,是我从事地质工作时的部分笔记。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的有21本,在地矿部工作期间的有24本。2013年3月我退休后,得以有闲暇慢慢翻看这些笔记本。看着笔记本中熟悉的笔迹、清晰的图示,昔日祁连山的风雪、地质队员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历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走进深深的回忆中。
这些笔记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进京“做官”,是自己根本没想到的
人们常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但我要感谢那些认识我、了解我、信任我并给我锻炼机会的“伯乐”。没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没有像孙大光等一批令人尊敬的老同志,我仍可能还在大山里。因此,对我来说,为“官”本是偶然之事,特别是进京“做官”,是自己根本没想到的。
●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常年沿洪水坝河观测,河两岸是悬崖峭壁,河床切割很深,河水汹涌澎湃。天冷时,河面上间或有冰雪覆盖,河流成了暗河。我有时踏冰过河,有时要攀登岸边悬崖峭壁。这条河总是伴我前行。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
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
在野外考察中,我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因为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我深知,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