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拯救湄公河中国参与不可或缺

2016-03-31 13:35 国际在线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澳媒:拯救湄公河中国参与不可或缺

澳媒称,越南遭遇了近一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旱灾,柬埔寨则面临可能危及150万人生计的缺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湄公河上建超级大坝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

据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3月29日文章,湄公河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后几条没建大坝的大河之一”,但今后它却将成为亚洲大坝最密集的河流之一。据报道,到2030年湄公河上将有70座大坝投入使用。这些项目将给中国和老挝等上游国家带来新的财富源泉——老挝的目标是成为“东南亚的电池”,在该地区出口电力。然而,国际环境管理中心认为,这些大坝项目将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财产损失”。

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柬埔寨和越南,因为两国经济与这条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湄公河上的渔业占柬埔寨国民生产总值的12%,也是柬埔寨人获取营养的重要来源。地处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九龙江地区,农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3%,占稻米出口的90%,而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湄公河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在湄公河干流上建设水电大坝对于渔业和农业而言是灭顶之灾。

单纯阻止建坝是短视

然而,单纯地阻止上游国家建设大坝是短视行为。对于像老挝这样贫穷的内陆国家来说,发展水电是实现脱贫的一个不错选择。据湄公河委员会估计,一旦湄公河干流上所有水电大坝投入运营,每年的电力出口营收将达26亿美元,老挝可以分得其中的70%。而对能源极度饥渴的中国,急需电力用于自身发展。

柬埔寨和越南在湄公河上也有自己的水电大坝项目,其中柬埔寨建在干流上,越南建在几条主要支流上,这种做法让两国反对中国和老挝继续修建大坝的理由站不住脚。由于缺乏有效的地区水资源合作机制,围绕湄公河水电大坝的争议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湄公河合作机制是越南、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在1995年签订的《湄公河协定》,然而却无法说服中国这个最重要的一方加入。该协定的执行机构湄公河委员会,仅仅被定位为一个技术建议机构。它可以向相关国家政府提出建议,但没有执法权。因此湄公河委员会在阻止老挝违反规则、一意推动水电站建设计划上一再碰壁,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

在最近湄公河下游国家发生水危机期间,应越南请求,中国提出自3月15日至4月10日通过云南省境内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开闸放水。这个信号显示,中国愿意与其他湄公河沿岸国家推动合作。这也让中国在2015年倡议的新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看到更大希望。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设想雄心勃勃。它涵盖了五个广阔的战略领域: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合作、水资源合作以及农业与减贫合作。然而问题是,如果缺乏更加清晰的规则,比如一份行为准则,那么这个机制的雄心能够实现吗?目前还无法看到该机制能够调解各方利益冲突的规则。

缺乏约束性规则以及中国的缺席也让其他合作机制陷入瘫痪,如美国推动的《湄公河下游倡议》以及日本-湄公河合作机制等。

建立框架须基于规则

要解决湄公河问题的尴尬局面,相关各方必须采取两个紧急步骤。

第一,湄公河委员会的四个成员国需要澄清各方一致同意遵守《湄公河协定》的规则内容。尽管该协定没有法律约束效力,但它是唯一拥有清晰宗旨的地区协议,可以用作签约各方的行为守则。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老挝,公然违抗该协定。相反,相关国家都在利用该协定用词模糊的条款为自己的利益辩护。通过采取这个措施,《湄公河协定》的签约国在与中国和缅甸谈判时将有更多筹码。

第二,应该号召湄公河沿岸国家加入《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这个受到国际广泛接受的框架公约清晰地界定了规则和义务,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好的机制解决湄公河合作问题。目前只有越南签署了该公约。

面对未来水资源短缺问题,像湄公河这样的跨境河流迫切需要超级管理机制。这要求相关各国准备好做些理性让步,同意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管理框架,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湄公河沿岸各国必须力争实现中国人的那句话:“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