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经过158天、超过3万海里的航行,随着“雪龙”号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圆满收官。此次南极科考硕果累累——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飞越南极冰盖之巅,中国极地考察迈入航空时代;海拔超过4000米的内陆昆仑站设备首次越冬后一次启动成功,深冰芯钻探创造单季进尺新纪录;“雪龙”号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绕南极大陆航行,刷新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纪录……以“雪鹰601”在南极完美“首秀”为基础,我国将组建首支南极航空队,初步构建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
“雪鹰601”首航南极
1月9日,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上空,在通过雪地车艰苦跋涉半个多月刚刚抵达这里的昆仑队队员的欢呼声中,一架红白相间、尾翼喷绘着五星红旗图案的固定翼飞机,以距离地面最低不到20米的高度,低空掠过,盘旋三圈,然后不落地持续飞行,安全返回1000多公里之外的中山站。
这架飞机正是我国首架自有的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中山站飞越昆仑站,持续飞行超过9小时,持续航程超过2600公里。此次飞行,创造了该机型在南极高原超长航程飞行的世界纪录。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孙波介绍,“雪鹰601”的机型为BaslerBT-67,可同时满足极地考察快速输运、科学调查、应急救援三种功能。在南极“首秀”期间,“雪鹰601”共安全起降47次,安全飞行累计超过264小时,累计飞行距离近80000公里。首次在泰山站简易的冰雪跑道实现无地面保障起降;首次实现昆仑站高原、长途、低空过场飞行;首次参加科考即出色完成伊丽莎白公主地航测,发现了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冰下湖以及冰下大峡谷的初步证据;同时还协助澳大利亚南极局完成运送该国遇难飞行员遗体的国际人道主义任务。
由于我国迄今没有固定翼飞机在极地飞行经验,“雪鹰601”是由加拿大KennBorek公司托管。“雪鹰601”在南极的转场飞行,需要使用4个国家的5个考察站,涉及人员休整、飞机加油、空中通讯、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此次“雪鹰601”的首航成功,也验证了我国在南极飞行保障的国际协调能力和地面保障能力。
“随着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今后还会增加固定翼飞机的数量,同时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南极航空队。‘雪鹰601’的成功首航,只是拉开了我国南极航空保障体系的建设序幕。”孙波说,“航空事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业务。我国的南极航空刚刚起步,我们也非常期待国家航空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极地航空保障建设,在机场网络、洲际航线、队伍培养等方面抓紧制定我国极地航空发展规划。”
新发现630块陨石
记者从12日召开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宝库”新发现630块陨石,使我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达到12665块,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除月岩外,陨石是人类获得的惟一地球外岩石样品,堪称“天外珍宝”。南极是地球上著名的陨石宝库。经过多年搜寻,科学家发现南极陨石的富集区大致沿着东南极冰盖边缘分布,主要在横断山脉地区和东南极的东侧边缘。各国考察队共在东南极发现了50多个陨石宝库,我国发现的“格罗夫山宝库”是其中之一。
“格罗夫山宝库”位于东南极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普里兹湾兰伯特裂谷的东岸,北面距离我国中山站约450公里。整座“宝库”由64座冰原岛峰和大面积的蓝冰区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风光雄浑、古朴原初、极其壮美,但冰隙密布、气候恶劣、瞬息万变,“寻宝”之路危险重重、步步惊心。
自1998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发现“格罗夫山宝库”以来,我国科考队员已先后7次入山“寻宝”。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曾在“格罗夫山宝库”里找到一块1300克的大陨石,后经科学检测为珍贵的灶神星陨石。除灶神星陨石外,我国在“格罗夫山宝库”里收集的陨石种类还有珍贵的火星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常见碳质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以及包括橄辉无球粒陨石在内的原始无球粒陨石等,大部分特殊类型的陨石均有发现。
陨石是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残留的“化石”,记录了从太阳星云的起源与凝聚到小行星、行星的形成与演化的整个历史,是一种极其稀有的特殊科技资源。在每年的南极考察中,各国南极考察都将收集南极陨石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大洋科考创多项之“最”
2月6日,南极罗斯海,海拔3794米的埃里伯斯火山脚下,逆时针环绕南极大陆航行的“雪龙”号抵达这里,开始进行考察作业,停泊在南纬77度47分的海域,刷新了中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新纪录。
首次在阿蒙森海近4000米深的洋盆采得深海岩芯,在威德尔海—南极半岛海域取得50个站位的湍流观测数据,在罗斯海维多利亚盆地成功采集到720公里测线的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数据……这成为我国开展南大洋调查以来,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考察作业。
“雪龙”号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行,最大限度发挥了其冰区航海效率,使航行时间、任务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缩短了航线,节省了时间,同时确保了各方面任务的有序开展。此次航行,为将来考察航线的规划,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极地科考研究工作,若干领域已经迈入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重点领域开始引领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前沿。
国产装备亮相南极
“终于可以入住啦!”1月14日,昆仑站室内温度达到20摄氏度,照明灯亮了,供氧系统正常运转,门、窗、地板擦拭一新,18名昆仑队队员从内陆车队的生活舱搬进温暖舒适的昆仑站主楼。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全部采用国产装备的南极内陆高原考察站,昆仑站首次实现在南极高原冬季零下80摄氏度左右的超低温严酷环境越冬存放后,全站装备的动力设备和生命保障系统一次启动成功。这为今后即便没有地面车队抵达,科考队员直接搭乘固定翼飞机前往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创造了可能。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也首次亮相南极,在中山站附近地区成功进行了实地试用。适应极地环境的国产无人机广泛使用,在地形勘察、冰情监测等方面崭露头角。
冰盖考察的内陆舱和雪橇装备,考察站配备的吊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一个个“中国制造”相继挺进南极,极地考察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应用示范快速发展,前景广阔。
极地“朋友圈”不断扩大
本次考察期间,借助“雪龙”船环南极航行的有利契机,考察队先后访问和接待了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印度巴拉提站等8个外国考察站。考察队所到之处,处处可见熟悉的面孔,新朋友也越来越多。
中智交流,继往开来。1月16日,“雪龙”号时隔16年后再次到访智利蓬塔港。在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中智联合组织的地质、生物等环境综合考察顺利进行。在西南极与南美洲国家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中澳协作,持续深入。“雪龙”号为澳大利亚凯西站运送物资,总重470吨;应澳方请求,在其飞行员遇难后,“雪鹰601”协助澳方将遇难者遗体从戴维斯站运送至凯西站;“雪鹰601”还临时安排为戴维斯站和凯西站之间运送进出南极人员29人次、货物750千克;在澳方“南极光”号破冰船搁浅后,主动回应、伸出援手,将滞留的2名澳方科考队员和部分物资,运送回其国内……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双边和多边南极事务中,“中国声音”和“中国力量”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南极圈”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极地考察、几代人的前赴后继,第32次南极考察以其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开创性工作,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