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和苗装,是苗家人创造的美到极致的艺术。它的精美绝伦,它的华美璀璨,它的神秘玄奥,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收藏家曾丽,继承了父亲“中国苗族服饰、刺绣收藏第一人”曾宪阳的收藏事业,带着对苗绣苗装深入骨髓的迷恋和热爱,把我们引入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
昨日(4月15日)由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华网和RCR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采写活动来到了黔东南,行程首站来到了贵州曾宪阳藏品博物馆,作为国内最大、最成体系的苗装苗绣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包括许多孤品、绝品在内的6000多件苗绣藏品。苗绣,就是苗族人的无字天书。这些苗绣的故事被掸去岁月的尘埃,在我们面前变得清晰起来。
摄影/曾宪阳
两代人30多年的苗绣情结
早年曾宪阳从事的是“美术加摄影”的工作,在看到苗装绣衣的第一眼时,他就被眼前的惊艳给迷住了,于是1977年家里迎来了第一件苗装绣片。那时候,他每月的工资是57.5元,仅够补贴家用。好在还有作品在省报发表,每幅作品6元的稿酬,就变成他收藏苗装、苗绣的所有来源。尔后三十多年间,不经意的积攒让他成为了“中国苗族服饰、刺绣收藏第一人”。
摄影/徐键
作为曾宪阳的女儿,曾丽注定了要与苗绣苗装结缘。和父亲一样,她会赶很远的路深入苗寨,拍摄那些穿着苗装的身影;会花很多时间缠着”苗姨妈“们询问苗装来历,请教苗绣针法;也会为一件没能到手的苗装梦牵魂萦,夜不安寝。如此的痴迷加上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得曾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那个时候的她并不太懂得甄别之道,经过几个小时的精挑细选,收藏来的第一件精品却在后来被专家判定为“新绣品”,令她哭笑不得。而现如今,和苗装在一起厮混得久了,只要看见一件苗装,哪怕只是它的一个局部,她就能说出它的出处、制作年代、制作耗时、针法技艺等等。
2007年,贵州曾宪阳藏品博物馆成立,凝结着曾宪阳和曾丽两代人30多年的苗绣情结。“
我们也许无法给藏品提供最好的保存条件和研究条件,但为什么这么多精美的苗装会聚集在我们手上?我能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爱与懂得!”曾丽说。
摄影/陈沛亮
摄影/陈沛亮
堪称艺术精品的绣片,包含数纱绣、网绣、贴花绣等十六种技法,令人眼花缭乱
摄影/曾宪阳
“苗姨妈”的重托遗憾之后的刺痛
在苗绣藏品博物馆刚开馆不久后,有三个“苗姨妈”拿了一件施洞的破线绣苗装想让曾丽买下它,衣裳品相不错,但苗姨妈要的价格也很贵。看曾丽无心还价,苗姨妈急得眼泪都要掉了:“买下它吧,曾小姐,我少要你5000块。前几天有个台湾老板来,出了××万块,我都没有卖。好东西都没有了,几个寨子都找不到一件,你买走吧。”
“让我想想。”
“没得办法,我也不想卖,老人家留下来的。我们娃儿读书要钱,需要钱。”
“我买走了,你想它了怎么办?”
“没得关系,我们去你博物馆看!”
“我们去你博物馆看。”这句简单的话却让曾丽觉得是一句很沉重的嘱托。在她们看来,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对这些被赋予了祖宗祈福的、神灵护佑的、承载了她们精神疆域的苗装绣衣来说。而她,真的可以担负起这个重托吗?
最终,因价格超出了承受能力,曾丽没有买下这件苗族嫁衣,它可能面临着被卖到东京、巴黎亦或是更远地方的命运。
遗憾在所难免,但于曾丽,更是一种刺痛。因为对苗家人来说,苗壮苗绣不仅仅是“穿”的载体,更承载着“族人徽记”的功能,是苗家人与祖先沟通的媒介,也是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这让曾丽想起父亲曾经的一段话:“我几十年的营生都已经变成了这些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宝贝了,我个人再也没有能力去修建一幢建筑来陈列这些宝物了,我甚至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改善这些宝贝的存放条件,它们都是纺织品,不可能像陶瓷、青铜器那样长久存在……我个人的能力也就是使它们尽可能地留在本土,尽可能地少流失,尽可能让我们的后人能够知晓这个民族最为精华的文化原貌……”
摄影/曾宪阳
一个相隔20多年未竟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香港商人在曾宪阳那里接触到苗绣,因为非常喜欢,就委托他帮忙收集。于是他将下乡采集回来的一部分绣品留给了商人,再后来,他们两人失去了联系。此后的日子里,曾宪阳经常念叨那批东西,因为知道这位香港商人并不真正懂行,他很担心这些苗绣有没有被善待。直至去世前的一些日子,他还常常说起这个话题,这是他的心结。
时光流转20多年,直到2012年,北京文物界的一个前辈辗转找到曾丽,说一个香港朋友想委托专业人士鉴定一批苗绣。曾丽心中突然有一阵莫名的预感,当这位前辈说出那个香港朋友的名字时,她脱口而出这个香港人从事的行业、公司名字、这批绣品收藏的时间,前辈惊诧无比。她知道这就是当年父亲惦记不已的那些绣品。相隔20年时光,它们的消息又传了回来,一时恍然若梦。
世事无常,这是怎样的缘分和命运的链接?苗绣和苗装,在曾丽的生命中牵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的温情脉脉,有的迂回曲折,有的充满智慧。现在,她已经可以安静地看待这一切了。世间的万象全部都有自己的轨迹,我们不过是在一种万物关系里轮回旋转。这个道理在苗绣的图案里,她早已读到和懂得。无论是否有机会再看到那批苗绣,它和她,都一直在。
摄影/杨红军
曾有一个绣娘告诉曾丽:“如果有女儿我也不让她学刺绣。不识字的她在城里很烦恼,连路标都看不清。”这让曾丽感到惋惜却无奈,她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把这种古老的文化语言传承下去,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于是就有了“苗疆故事”——文化艺术品高端丝巾品牌的诞生。她希望那些感动过自己的图案能够通过新的表达,在另一个时空感动另外一个与它对晤的人。他们从博物馆收藏的苗疆传统刺绣中挖掘整理出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和故事,通过新的材质与表达,创造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融合碰撞的独特美感。
摄影/杨红军 博物馆讲解员给大家讲解苗绣艺术
参观完博物馆,苗绣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它带来的关于守护与传承的话题,却远没有结束。我们将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走向黔东南的更深处。(资料与图片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4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