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2016-04-22 13:52 环球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成为第五个可以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在今年的4月24日,中国将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为了庆祝首个航天日,中国航天事业发祥地、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中国最大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的党委书记郝照平21日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总结了中国迄今为止的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诸多方面的航天成就。同时,他还介绍了航天一院为国家战略安全铸造“国之重器”主要成就。

21日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天管委)共同主办“长征火箭铸就飞天梦想 航天强国助力中国圆梦”主题讲座。据本次主题讲座的主讲人郝照平介绍,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从太空传回了中国经典的歌曲东方红。这拉开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序幕,因此国务院批准将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据介绍,天管委决定将把国家首个“中国航天日”当日,即4月24日天安门广场国旗杆上悬挂的国旗,赠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航天一院,衷心期盼中国航天事业在铸梦路上不断前行。

郝照平表示,中国航天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根据他现场展示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俄罗斯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一致保持在20-30次左右,排在第二的美国每年20次左右,而中国每年发射数量稳居前三,将近20次,这表明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达到国际第一梯队。在中国乃至世界航天大国的活动中,中国的载人航天是可以赢得同行尊重的成就,中国是能够自主进行有人太空探索活动的第三个国家,今年秋天,中国将再次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除了载人航天,衡量一个航天大国成色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深空探测,中国按照自己的技术攻关节奏和计划已经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进行深空探测的国家,嫦娥工程就是最好的代表。而这些航天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运载火箭的发展。因为运载火箭是把卫星、飞船、航天员送入太空必不可少的能力与工具。所以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载火箭型谱,能够将卫星、飞船、空间探测器送入地球的任何一个轨道。郝照平强调,只有拥有这样完备的能力才能称为航天大国,我们火箭的某些性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有一项是值得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一直居全球之最。据介绍,中国运载火箭具有串并兼具、固液并存、常温低温共用,三级和上面级实现两次启动、一箭多星等特点,发射成功率达96%。

除了目前获得的成就,中国还在不断关注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郝照平介绍,包括低成本运载火箭、可进行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重型运载火箭、像美国SpaceX公司正在进行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都是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与关注方向。据他介绍,可回收运载火箭的相关技术,中国正在进行研制。他还展示了一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可回收火箭团队负责人申麟接受采访时的视频。申麟表示,美国公司较好地解决了回收方面的关键技术,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去分析,因为我们把火箭的子级回收回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但重复使用也未必就是低成本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航天飞机,美国的航天飞机实际上最后成了一个成本上无法承受的项目,连NASA都无法承受这样一个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所以,还真不能把重复使用与低成本等同起来。申麟还介绍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相关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其中一种方案是基于降落伞加气囊的回收方式,这种方式我们有很好的基础,采用单伞回收方式的神舟飞船的回收都非常完美。有这个技术做基础,再加上缓冲气囊,实现起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去年底,我们进行了一次相应的缩比模型的空投试验,验证了我们这个大型群伞的设计技术,获得的实验数据都非常好地支撑了之前做的一些相应的设计和论证工作。目前我们还是处于整个项目的初级阶段,属于方案的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阶段。

虽然取得了大量成就,但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阶段。郝照平公布的一组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字数的图表显示,俄罗斯共进行了3230次航天发射,占全球总数的近60%,美国共进行1694次发射,占30.8%,中国共进行了222次发射,略少于欧洲,排名全球第四,占全球发射总数的4%。不过,郝照平表示,俄美的大量发射都是在冷战时期完成的,而中国的大量发射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进行,无论是增长数量还是加速度来说,中国都是全球一流。而且,中国航天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人才。据统计,目前在航天一院35岁以下人员比例为53%,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3岁,比欧美发达国家年轻15岁左右。对此,连美国航天局前任局长迈克尔·格里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工作很多年,会创造很多骄人的业绩”。

除了探索太空之外,中国航天还有一个非常神圣的使命:维护国家安全。据现场播放的视频显示,航天一院的两大主业包括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航天一院研制的各型运载火箭可以把卫星送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轨道,能够把中国的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同时航天一院还在研制构成国家战略核威慑力的国之重器——战略洲际导弹,以及门类齐全、系统配套的国之利器——战役战术导弹,两者形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立体实战能力。郝照平表示,中国举行了为数不多的天安门广场阅兵,每一次阅兵的最后一个方队必然是代表国家战略安全基石的导弹装备。根据他现场展示的视频,1984年阅兵时,最后一个方阵的数枚白色装备一出场就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是中国首次向世人展示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而在建国50周年广场阅兵中,中国集中向世人展示了从中远程、远程到洲际导弹。国庆60周年阅兵中,中国展示了性能大幅提升的战略武器。去年9月3日的阅兵,中国将更加完备的装备体系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既包括突防能力很强的导弹,也包括机动性能很强适于应对周边突发事态的导弹。

责任编辑:武子豪(QN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