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首次公布负债倒逼绿色发展

2016-04-28 02:4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承德首次公布负债倒逼绿色发展

4月26日,承德首次公布《2010年至2013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核算,2010年至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为218.4亿元。

承德市市长常丽虹表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为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把承德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经营好。

摸清“家底”,为生态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生态环境量化、实化、具体化、制度化的安排,综合体现了某时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编制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承德市被确定为首批6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城市之一。

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由总表-分类表-扩展表组成,分类表和扩展表又由若干辅表组成。总体而看,截至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总量约为19.4万亿元。其中,土地资源资产价值量为12.9万亿元,水资源资产价值量为1181.7亿元,森林资源资产(含林地)价值量为8.2万亿元,矿产资源资产价值量为6.5万亿元。2010年至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为218.4亿元,主要源于资源利用导致的环境损害。

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承德市摸清了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客观评估了当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全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信息支撑、监测预警,也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政府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考核、生态环境补偿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形成机制,倒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长期以来担负着为京津防风、阻沙、涵水的重要功能。多年来,承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先后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工程,确保“天蓝、水清、山绿、土净”。如今,承德每年为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有林地面积达到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是华北地区的“生态绿肺”和“天然氧吧”。去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60天,比京津冀平均多69天;PM2.5年均浓度值为每立方米43微克,比京津冀平均低40微克,是华北地区环境空气最好的城市。

虽然承德市2010年至2013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为218.4亿元,但这三年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的增幅为3.9%,2013年的自然资源资产总量约为19.4万亿元,是其GDP的150倍。“如果没有负债,增幅会更大。”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封志明说。

承德市市长常丽虹说:“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有利于以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把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经营好。”

为此,承德牢牢抓住列入试点城市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与中科院地理所共同编制了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常丽虹表示,承德将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纳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重大制度相衔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倒逼机制,倒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改变唯GDP的发展模式。同时研究建立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林权、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加快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

率先探索,“承德模式”或成全国样板

承德是全国首家向社会亮出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的地区,首次提出了由总表-分类表-扩展表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和由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差额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表式,编制完成了一套由总表、分类表和扩展表以及辅助表等构成的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由此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承德模式”。

封志明说:“承德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系统而全面,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承德模式’极有示范、借鉴意义。”具体而言,“承德模式”在四个方面做了探索创新: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三并重三结合”原则,探索了“三先三后”技术路径;二是解决了原型设计问题,即“什么表”和“什么样的表”等报表体系问题;三是建立了由资源过耗、环境损害与生态破坏构成的自然资源负债核算技术和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四是既可横向复制又可纵向扩展。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加快编制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样板和示范。”常丽虹表示。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