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保存记

2016-06-20 05:5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1975年,文物工作者来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经过一番劝说与动员,刘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也揭开这个鲁北农村学习、传承、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往事。

1920年8月,经过数月紧张工作,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问世。但由于排版疏漏,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被错印为“共党产宣言”。这约1000册的错版书,遂全部赠阅。有一些就随着次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奔向各地。

1926年的正月,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到家乡广饶县刘集村省亲,临别前将一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赠与族中的共产党员刘良才。此时的刘良才,已在前一年建立中共刘集村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书记。

刘良才的孙子、75岁的刘奎湘老人称,由于首译本封皮印有一幅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像,当时的刘集村人更习惯称其“大胡子”。人们把《共产党宣言》叫做“大胡子的话”,本名倒少有提及。“我爷爷一向对社会不公与压迫气愤难平,总想着乡亲怎么才能活得不那么苦。”刘奎湘说,刘良才告诉家里人听“大胡子”的话,就有饭吃、有田种。慢慢地,刘集村学习《共产党宣言》的人越来越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能够经得住风雨考验。

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此时,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已被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笼罩。在囊括600余种书刊的“禁书名单”中,《共产党宣言》名列榜首,更有人因持有此书惨遭酷刑。

1932年,广饶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刘考文被捕。1933年,因叛徒出卖,刘良才在潍县被捕,随后英勇就义。这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人们后来才知道,刘考文在被捕前又将首译本交予为人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随后的岁月里,这本书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中、躲在粮囤下、掖在墙眼里,但未曾离开刘世厚的左右。

即便是1945年1月,暴虐的日寇一次性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时,首译本也得以幸免。已逃至村外的刘世厚那时又返回火场,避开敌人视线,忍受着烟熏火燎,将塞在屋山墙中的首译本安全带出。烽火年代中的刘集村,被誉为“红色堡垒”,有据可考的烈士就有28人,解放战争中还为前线提供了200人担架队、2万斤军粮等人员物资。今天在首译本的发现地,建有专门的纪念馆,每年来此重温历史的观众达10余万人次。“与其他存世的首译本相比,这本56页、巴掌大的小册子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并在实践斗争发挥了指导作用。”拥有5年解说经历的纪念馆解说员宫雪表示。文/新华社记者 萧海川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萧海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