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沂蒙革命纪念馆,有一组雕塑,场面震撼:85辆小推车,艰难行走在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每一辆小车,均装满粮食物资;每一位百姓,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这组名为“力量”的群雕,是沂蒙人民小推车支前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整个革命战争期间,山东有100万热血男儿参军,牺牲在册的烈士就有189344人,无名烈士难以计数。山东4000万人口中,有1100多万人次的支前大军,奋战在前线和后方。
老区人说,沂蒙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精神高山,承载着齐鲁儿女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临沂市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党群血肉相连 军民鱼水情深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人民与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最生动写照。
回眸凝思,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沂蒙山区人民为什么跟共产党走?共产党靠什么与群众共命运同生死?
5月中旬,杨柳飞絮的季节,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型系列报道小组来到山东省临沂市,穿越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
山东,历代兵家争雄角逐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注着山东,毛泽东说: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1938年,他作出派兵到山东的决定,徐向前、罗荣桓等先后率部来到山东。
在沂蒙山区,我们党积极主张抗日,庄严宣告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并以这一主张凝聚起统一抗日的伟大力量。
1941年12月19日上午8点多,日伪军1000余人分两路包围了山东省沭水县渊子崖村(现属莒南县),村民与日军展开搏斗,147人牺牲。战斗持续到黄昏,八路军山纵二旅五团和县大队、区中队赶来增援,并将日军引向村外,在村东的小岭上与之激战。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子弹打光了,与敌人肉搏,接连砍死三个鬼子,自己腹部被鬼子刺穿,肠子流出体外,鲜血染红全身。最后,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收殓战士遗体时,在场的群众无不放声痛哭。
渊子崖村北矗立着记录这次战斗的烈士纪念塔,历经70多年风雨,石碑上镌刻的村民和八路军战士的英名,铭记着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血肉之情。
“共产党始终与群众生死相依,坚定了老百姓跟共产党走的决心。人民之所以爱党爱军,主要是党为人民谋利益、谋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临沂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部主任庄纪旭说。
庄纪旭告诉记者,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人民的家园。共产党组织的基层工作做得很好,组织农会、妇救会、青救会、识字班等等,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使大家的思想、行为慢慢保持一致。在党的领导下,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经济上,实现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文化上,进行基础教育,改善学习条件,开办文化夜校,组织农民学习。沂蒙人民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翻身解放,这些使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点燃了老百姓爱党爱军的极大热情,坚定了他们义无反顾跟党走的决心,筑牢了沂蒙精神的基础。
沂蒙根据地12年,充分体现了党群血肉相连,军民鱼水深情,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数万“沂蒙红嫂”感天动地
八百里沂蒙山区,有这样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送夫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病员,养育革命后代,摊煎饼、做军鞋,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我们都看到一组同样内容的铜像:一位年轻妇女一手搀起伤员,一手掀开衣角喂食乳汁。
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
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1941年11月4日晚,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明德英还先后把自己的大儿子、小女儿和长孙送去参军。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岂止一个明德英!一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自从革命的火种传入齐鲁大地,沂蒙人民便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无数优秀沂蒙儿女不惜抛下自己的一切,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及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们还看到一处铜像作品《火线桥》:连天战火中,32名沂蒙妇女挺立河水中,肩扛门板、床板,让子弟兵们从她们的肩头大步跑过。
这就是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前,李桂芳同另外31名妇女,用身体为部队搭起的人桥。整整一个小时,部队从妇女们用肩膀扛着自家门板、床板搭起的桥,奔向炮声隆隆的前方。而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浑身麻木,累得瘫倒在河岸边……
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
大美临沂绽放魅力
沂蒙精神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勇于宣战,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等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临沂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杨建中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杨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虽然困难重重,但“大美临沂”的建设进展十分顺利。这一方面得益于党和政府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沂蒙人民大义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记者从临沂市委宣传部获悉,今年,临沂市明确将加快建设“红色临沂”纳入到全市总体发展战略中,提出沂蒙精神是临沂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费聿辉认为,沂蒙精神是临沂的城市精神,是沂蒙老区人民精神风貌的概括;临沂市提出建设“红色临沂”,是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现场
故事
“只要还有一口气,
就要保护好孩子”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盛佳婉/文 李忠/图
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蒙革命根据地中心,这里曾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涌现出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其中“沂蒙母亲”王换于,就是一个光辉典范。
在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记者采访了王换于的孙女、现年61岁的于爱梅。
她告诉记者,抗战时期,随军来到这里的还有许多孩子,徐向前委托奶奶王换于办起战地托儿所,第一批转来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有一次,她发现寄养的革命后代瘦得不像样,就让儿媳张淑贞给孩子吃奶,让孩子吃细粮,而自己家的孩子只喝粥、吃粗粮。
“奶奶对大家说,孩子的父母都上前线去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保护好孩子。”于爱梅说。
为了照顾这些革命的后代,王换于先后有4个孙子夭折。
王换于和儿子儿媳们用自家的巨大牺牲,换来革命后代的安然无恙。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多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1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
1989年,王换于去世,享年101岁。
采访当天,于爱梅带记者回家探望了她的母亲、现年104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虽然已届高龄,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于记者送上的慰问金,老人家坚决不肯收。她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有钱,不需要钱。”
这么多年来,老人家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还时刻严格要求子女传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作为“沂蒙母亲”的后人,于爱梅也继承了先辈的光荣传统,拥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她告诉记者,她每年都会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临沂市最近还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希望能在全国弘扬沂蒙精神,让“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更好地传承。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沂蒙精神展馆会见“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习总书记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专家
解读
党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结合
——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
■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
“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沂蒙老区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沂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忠诚、奉献、担当、创新的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陈志刚说,“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首歌谣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是革命时期军民、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他说,忠诚、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在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担当、创新是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 陈志刚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改革开放以后,临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敢担当,能吃苦,敢拼搏,能创新,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GDP过千亿,成为老区经济的强力领跑者。
“沂蒙精神造就了巩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无论是在抗战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沂蒙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 陈志刚说。巩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派遣了7万子弟兵进入东北,以这些山东子弟兵为基础,扩展成了东北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南下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他认为,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结合,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 沂蒙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具有新内涵和新价值。”他说,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表现为“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等。目前,沂蒙地区参军拥军意识深入群众骨髓,是全国征兵人数最多的地区,军民共建工作闻名全国。
深圳
怎么学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家喜:
学习沂蒙精神 勇立改革潮头
改革之初,深圳特区的创立和建设是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凝聚着袁庚、梁湘等老一批特区领导人和众多工程兵的心血和汗水,与革命时期萌生的沂蒙精神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精神上的共同性。
现在,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更需要学习沂蒙精神,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敢于在体制机制改革的难点上率先探索,敢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克坚攻难,勇立潮头。
(马璇 整理)
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丁有波:
在城市管理中发扬沂蒙精神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党爱军,浴血奋战,涌现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党与人民水乳交融、可歌可泣感人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今天特区的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尤其值得学习借鉴:一是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吸引人,让群众看到希望;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生活帮扶,让群众感受到真情;三是要以有效的宣传方式,让群众明辨是非;四是要以各种群众组织和团体,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