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敏
人如其名。
永远追求尽善尽美,是彭永臻的治学风格。这种风格使他在过往的近40年中,从普通研究生成为业内顶尖专家,去年还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污水处理,是彭永臻的专业。2000年,彭永臻调入北京工业大学,他瞄准国家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污水处理与排水工程为研究方向,致力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彭永臻和团队成员守在一排排污水试管和机器设备旁,似乎闻不到刺鼻的臭味,他们甚至就着这常人难忍的味道,解决一日三餐,只为能节约时间,尽快获得实验结果。
业精于勤。彭永臻和团队研发出众多与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相关的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北京酒仙桥、方庄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和上浮等技术难题,还创造性地提出“活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污水处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后继无人。为了培养更多“接班人”,年近七旬的彭永臻仍坚守讲台,亲自授课。彭永臻讲授的《水质工程学》和《环境保护概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虽已烂熟于心,但每次上课前,他仍会仔细备课,更新材料,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深入浅出,让学生听懂。他的课深受欢迎,常有别的专业的学生慕名来听。
控制住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这是彭永臻的育人理念。他自创“过程控制法”,带研究生。从学生选择论文主题到推进实验进展,从提炼创新点到写作论文,整个培养过程,他都亲自把关。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做实验,也会花好几天时间与学生讨论论文;他陪着学生去外地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也帮助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他甚至会把自己的创新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在培养人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彭永臻都觉得值。
大多数研究生都想早出成果,有时会出现急功近利的举动。一次实验,一位学生发现了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现象,她只重复实验了一次,就打算写成论文发表。彭永臻没有同意,叮嘱学生再重复做几次实验!经过一年打磨,这位学生的论文最终发表,她也明白了彭永臻的良苦用心——做科研必须严谨。
得益于“过程控制法”,这些年,彭永臻带出的163名“徒弟”质量都挺高,其中有两名学生毕业时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提名奖,有12人已成长为教授、博导、教授级高工或研究员。
当选院士后,彭永臻谢绝了各种庆祝和表彰,惟一参加的活动就是面向学生的访谈;他也婉拒配车配秘书的待遇,只提出在学校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彭永臻心中,科研和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