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习总书记去过的贫困村

2016-07-23 00:41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些年习总书记去过的贫困村

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出现在贫困村考察民情。接下来,我们对总书记考察过的贫困村进行梳理,看看总书记都去了哪里。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阜平县山多、水少、耕地少,这两个行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分别是950元和980元,远远低于国家年人均收入贫困线标准的2300元,在骆驼湾村608口人中,428人为贫困人口。

习近平在考察过程中强调,只要有信心,石头也能变成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甘肃中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干旱,定西、临夏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现在处于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定西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元古堆村2012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465.8元,每100个村民中有83个是贫困人口,贫困面达83.4%,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年均降水量290毫米、蒸发量却有1490毫米,贫困面高达96%。

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来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乡亲们。这是习近平与一名小女孩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扶贫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策。十八洞村是处于武陵山区的苗寨,电灯几乎是全村唯一的电器,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居民用泥巴和竹篾、木板糊起来做墙壁。

习近平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强调指出,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高骛远的目标。扶贫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时不我待,真抓实干”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个多月过去了,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市查看灾情,并要求将抗震救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

云南昭通地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他强调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将第一站选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1月19日下午,他乘车一路颠簸直奔峡谷中的震中龙头山镇,来到原镇政府所在的遗址,询问地震伤亡、抗震救灾情况。(据新华视点微博)

“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遵义是革命老区,经济薄弱,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专门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进行脱贫考察。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视察现代高效农业智能温控大棚。(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在调研期间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