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水穿城而过,将信丰分成东西两半。
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写下的壮歌也分两部分,一叫“突围”,一叫“坚守”。
“突围”写在桃江东。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诗中所言的古陂、新田二镇在信丰县城以东40余公里处。1934年10月21日,渡过于都河的红军在这里打赢了“长征第一仗”,成功突破蒋介石布下的第一道封锁线。
“当年红军就是从北面那片山来。”百石村村支书邱贤松指指对面的群山。在他身后的围栋山上,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遭遇,“长征第一仗”就此打响。
指挥战斗的是时任红四师师长的洪超,这员彭德怀麾下的“虎将”带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很快拿下敌人的战壕,将敌人逼进山上的万人祠。
敌人在祠堂中负隅顽抗,冷枪不断,年仅25岁的洪超被流弹击中,不幸牺牲。百石村的老百姓帮红军战士埋葬了洪超,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
打赢此仗,红军成功突围。毛泽东走到此地,无限感慨:“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走出中央苏区啦!”
“坚守”则写在桃江西。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陈毅词中所记的游击生活,就发生在县城以西,油山镇的茫茫群山中。
红军主力突围远征后不久,国民党军队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瑞金,项英、陈毅领导的留守红军处境愈发艰难。他们审时度势,分散突围。1935年春,项英、陈毅所部突围至油山,隐于赣粤交界的山林中,开始艰苦的游击战。
敌人围山清剿,战士囊中存米可数,只能以野笋、野果、野菜充饥……当地老表暗中接济,每月初一和十五,利用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丢在山上,待游击队取。为了掩护游击队员,不少人还献出宝贵的生命。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陈毅将感激之情寓于词中。信丰百姓不计代价的支持,使红军将士鼓足勇气,顽强坚守,“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80余载寒暑已逝,“坚守”和“突围”的壮歌仍在桃江两岸传唱。当年的“坚守”是为留存革命的星火,如今的“坚守”是为守护红军的痕迹。当年的“突围”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如今的“突围”则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生活。
在百石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陈泽民已经74岁,他的父亲陈观音,就是当年帮助埋葬洪超的老表之一。
陈观音平时少语寡言,只有讲起“红军师长”时滔滔不绝。他是个猪倌,是红军教他识字,让他不再受欺负。自从儿子当上老师,陈观音反复叮嘱,要诚实勤劳,要像红军一样,帮助别人。
陈泽民把父亲讲的红军故事一遍一遍讲给学生听。虽然现在他已不住在百石村,但每逢清明,他都会回乡为洪超烈士扫墓,“这是父亲的心愿。”陈泽民说。
如陈泽民一样,为洪超烈士扫墓已成了百石村村民的习惯,洪超墓前总是干干净净的。
围栋山周边的红土地上,成片成片的油茶树枝繁叶茂。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的山茶油就来自此树。当年赣南百姓正是用茶油、钨砂,从白区换回食盐、药品、武器,支援红军。“油茶是我们百石村的精准扶贫项目,村里现在有千余亩油茶树,我们还要再增加两三百亩”,邱贤松开心地笑着,“‘十二五’时,我们是贫困村;‘十三五’,就不是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桃江西。
油山镇葱郁的山林间,有一座塔,名曰上乐。这曾是当年赣粤边区特委的交通站,游击队的情报、文件以及电池、胶鞋、纸张、笔墨、银元、报纸等物资都在这里交接。
近两年,镇上投资,自山脚修路,直通上乐塔;来年还要申请资金,修缮上乐塔周边的平台……“让更多人更方便来这里,看看上乐塔,听听红军的故事。”上乐塔下红米塅村村支书刘亨军说。
红米塅村,几乎家家养蜂,质朴的村民还在用最原始的工艺生产“乌桕蜜”,以保持原汁原味。
“村里建了合作社,还给我们的蜜注册了品牌,收入越来越好哩。”红米塅村烈属陈继慜拿碗,倒出蜜请记者品尝。
“乌桕蜜”冲水,是村里待客最好的饮料。一口下去,甜入心脾。
沿山而下,已至傍晚。弯曲的山路上,驶来簇新醒目的黄色校车,“真没想到,这里竟然有大城市都难见到的专业校车,”记者有些惊讶,“最好的,当然要给孩子用,他们的安全最重要。”油山镇政府工作人员曹曾辉说。
校车驶过,洒下孩子们的笑声。这笑声便是希望,信丰人信物丰的明天,将由他们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