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战湘江

2016-07-29 16:3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悲壮战湘江

时值盛夏,地处湘江上游的广西全州城迎来了最热的天气。夜幕降临,滨江大道一侧的市民休闲广场上,从音响里传出《月亮之上》的歌声,伴随男女老少的欢笑声,在夜空下久久飘荡。

欢笑声传到距此不足五百米的岳王塘,这是湘江一处转弯地,江水流速缓慢。“当年从上游漂下的红军将士尸体几乎全都汇集到这里,江上一片灰色,江水染成血红。”全州县党史办副主任刘绍新遥指夜色中的江面。

有人把长征比作飞扬在地球一端的红飘带,而湘江战役却在上面打了一个沉重的结。由于主要战事发生在全州,湘江战役也被称作全州战役,82年前的那场血战,红军出征时八万余人,渡过湘江后仅剩三万余人。

有如冥冥之中的“相会”,我们在县城所住的世昌酒店,竟与红军烈士易荡平的陵园仅一墙之隔。不过,走近它却要沿后山拾级而上,小山头一字排开七座烈士墓,易荡平墓位于正中央。其他六位是全州本地英烈,他是唯一因湘江战役迁葬于此的外乡人。

全州县党史办原副主任蒋儒文熟谙当地文史,他说湘江战役有新圩、觉山和界首三大阻击战,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当属全州觉山阻击战,26岁的湖南人易荡平就牺牲在这里。身为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团长的他,在带队击退敌人十多次冲锋后身负重伤,为不拖累部队,举枪饮弹自尽。

次日,蒋儒文、刘绍新带我们来到觉山阻击战旧址。这里两面高山,郁郁葱葱,中间一条公路,地形险要。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进入全州境内,29日阻击战打响,易荡平等两千余名红军将士在此壮烈牺牲。“到了吃饭的时间,炊事班挑着白花花的米饭,竟然找不到人来吃,坐在地上大哭。山坡上到处都是尸体,都是些十几二十岁的红军娃娃啊。”蒋儒文说,单单掩埋牺牲的红军将士,当地村民就用了三天。

当时战事异常凶险,突破红军防线的湘军竟然一度冲到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指挥所旁。要不是警卫员及时发现,加之误闯的敌人不认识他俩,两位将领或已成为湘军“座上客”。

在觉山阻击战打响后的第三天,红军主力终于从界首过湘江。为摆脱紧追不放的敌军,随即炸掉了浮桥。不料,后面仍有为数不少的红军将士未过江,陷入敌军包围圈。其时,一排排的红军将士手挽手走进江心,齐声高呼:“谁也不要松手,要死就死在一起!”不少人就这样葬身滚滚江水中。

另有红八军团、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的部分将士从凤凰嘴渡口涉水过江。位于凤凰镇和平村的渡口如今还在使用,几辆小汽车、摩托车猫在平板船上缓缓往对岸靠拢。78岁的蒋礼祥老人说,当年停放在渡口的船只都被国民党军队收走了,红军只能涉水而过,激战就发生在距渡口上游四五百米远的浅滩。

空中有敌机轰炸,地面有敌军夹击,近万名红军将士牺牲于此,尸首随江水冲到下游的岳王塘。著名红军作家陈靖曾有诗句:“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如今,江水早已清澈如许,邻家阿嫂为迎接孩子暑假还乡正忙着宰杀土鸡。

从凤凰镇往南驱车数十公里,进入安和镇文塘村。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午后乡村的宁静,循着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文塘小学的孩子们纷纷从四周田野赶往教学楼。每个孩子在校门口都会与一座红军烈士墓碑打个照面。

这里是红34师师政委程翠林牺牲之地。1934年12月3日下午,在与桂军两个师激战半晌后,正在电台边与中革军委发报联络的程翠林,突遭敌炮弹爆炸牺牲。担任全军后卫而被截断在湘江以东的红34师,在文塘牺牲约三千人,仅剩一千余人,最后全军覆没。

为了让后人知道这支悲情之师,蒋儒文这两年频频往村里跑。苦心人天不负,近半年他有了新发现。烈日下,他带着我们赶到距离程翠林长眠之所不远的安和村,那里有一处未曾写入史书的红军遗迹——红34师11名被打散的红军突围出来后藏身的一处隐蔽岩洞。这些红军战士头几天都挤在岩洞里忍饥挨冻,直到被一位姓邓的老乡发现并送来饭菜。

“当看到有陌生人进来,11个战士紧紧抱成一团,打算死在一块。”蒋儒文说,最终老乡只得自己试吃,表明饭菜无毒,他们才肯进食。由于老乡家中并不宽裕,决定带他们中有一技之长的外出找活儿干,最终带出去7人,其他4名伤员长眠在山洞里。

钟贵权就是7人中的一个,祖籍江西赣州的他擅长缝纫,后在蕉江乡落户成家。他的女儿唐光玉回忆,由于所在村寨都姓唐,出于安全考虑,父亲后改名唐时全,于1981年去世。“父亲是跟随朱德总司令出来参军的,在全州打仗连脚趾头都烂掉了。解放后他还获得过政府颁发的奖状,被我拿去包书了。”70岁的她提起父亲忍不住落泪,懊悔没能留下一件父亲的遗物。

前些年,蒋儒文一直心存遗憾,明明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全州,但湘江战役纪念馆却建在毗邻的兴安县。好在县里最近有了大动作。今年下半年,全州将开建“一馆四园”:即湘江战役纪念馆、觉山阻击战纪念园、凤凰嘴渡江纪念园、文塘红34师突围战纪念园、红七军纪念园。他们正在四处搜集红军烈士名单,到时把烈士的名字,逐一刻到纪念碑上。

责任编辑:武子豪(QN0036)  作者:陈涛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