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查处情况公布 河南等3地问责人数过百

2016-08-03 16:3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天 8地环保问责570人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张莹)今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已组建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负责对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个省(区)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法制晚报》记者从环保部获悉,7月中旬开始,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上述省(区)。自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于7月14日进驻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共计20天。法晚记者梳理发现,目前8省(区)均公布了问责人数。截至目前,共有570人被问责,有75人被行政或刑事拘留。

各地举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生态、辐射、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

问责人数 河南、广西、内蒙古问责人数过百

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主持召开会议,对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进行部署。会议上透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一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分别负责对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地区进行环境保护督察。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上述8个省(区)的通报情况发现,目前8地均公布了问责人数,共有570人被问责,其中有75人被行政或刑事拘留。

其中,河南问责人数最多。据河南省通报称,截至7月30日,已有216名党政人员因环保问题受到党纪或政纪处分,另有18人则因环保问题被警方行政拘留。公安机关对涉嫌违法排放废水、废气、重金属及非法处置危废的行为立案侦查9起,依照《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拘留18人。

另外,在8个省(区)中,河南、广西和内蒙古3个省份的问责人数过百。截至7月30日,在内蒙古的第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群众举报问题16批共773个,已按时限要求办结完成了前10批共计359个问题,依法依规约谈81人,问责104人,行政拘留19人,刑事拘留21人,罚款883万元。

8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查处与追责新闻通气会,会议宣布广西共有112人因环境问题被问责。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黎敏在通气会上表示,目前,广西共对责任人员问责112人。按问责类型分包括:诫勉谈话29人,警示约谈12人,行政警告37人,通报批评2人,行政记过17人,行政记大过8人,行政降级2人,降低岗位等级3人,辞退1人,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1人。

举报案件 广西、江苏和云南环境案件最多

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已分批向8省份交办群众举报环境案件数千件。《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河南和内蒙古两个省份交办案件数量并未公开。

其余省份中,向广西交办16批、879件群众举报环境案件,数量最多;江苏和云南也分别收到522件和432件举报案件。此外,数据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累计转办224件,责令立即整改47件,限期整改52件,停产整改25件。

在交办的案件中,广西已办结519件,河南省已办结310件,云南省已办结212件,江西省已办结141件,江苏省已办结106件。其中,截至7月底,广西、云南办结案件均已过半,江苏省截至7月24日办结了1/5,后续办结情况未有通报。

涉及问题 大气污染为群众反映的首要问题

通报显示,一些省份提及群众举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生态、辐射、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

例如,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后,陆续接到群众举报环保问题,而大气污染问题是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71%。其次是水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35%。之后则是噪声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16%;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8%。

在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西后接到的数百件问题中,也是多涉及废气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移动基站电磁污染、涉环、恶臭投诉等方面。广西明确表示,自治区将选择一批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公开曝光,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

此外,宁夏在通报中指出,在整改工作里有的地方查处整改工作进展较快,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已办结多起事项。而有的地方工作机制顶层设计不够,部门联动性不强,个别干部查办整改工作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甚至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未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宁夏要求各地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采取超常规措施,边接件、边查办、边整改,注重查处整改质量。并且严肃追责问责,既要问责相关企业,也要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广西也强调,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整改。二是抓责任追究。自治区已派出联合工作组、对各市环境问题查处工作进行督办,对查处整改过程中弄虚作假,瞒报、漏报、迟报,或向被举报对象通风报信等行为,将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环保督察组如何工作?

分为六个环节  形式将借鉴中纪委

今年1月4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首站选择河北进行督察。

在中央环保督察组亮相之初,环保部一位随行前往河北的人士向媒体表示,河北省是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第一站,“督察内容和形式将借鉴中纪委”。按照环保部多位官员此前说法,中央环保督察组将在未来2年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督察一遍。

根据设计,中央环保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督察结束以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这些结果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记者从环保部获悉,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督察重点是督察各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情况,推动三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按照制度设计,中央环保督察主要包含六个环节:督察准备——督察进驻——形成督察报告——督察反馈——移交移送问题及线索——整改落实。督察工作,不仅有省级层面督察,也有下沉地市督察。工作方式很多样:听取汇报、调阅资料、调研座谈、走访问询、个别谈话、受理举报和现场抽查等。

督察组之前去过哪儿?

河北原省委书记曾被批

两个月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督察第一站河北省反馈情况,这是以中央督察组名义督察地方党委政府的首次战役,其中“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河北省部分重点工作的推进存在不严不实”、“河北省内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督察意见令公众印象深刻。

今年年初,中央环保督察组低调出现在人们视线中,首次亮相就成果非凡。其间,共有26位省级领导被督察组进行了个别谈话。虽然目前河北的整改仍在进行中,但是已经关停取缔非法企业200家,拘留123人,行政约谈65人,通报批评60人,责任追究366人。

中央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这是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负责人刘长根主任接受新华网《新华访谈》专访时表示,河北省督察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压力传导不到位、局部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还有一些违法违规上马项目等等,这些情况查出来后除了按规定对外公开,形成舆论监督,促进地方整改外,同时还对其中一些涉及到党政领导干部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或者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梳理了问题线索,进行移交。

督察结果有何作用?

将成为领导任免依据

移交移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把整个督察情况移交中央组织部,作为对被督察省(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二是发现的具体环保问题,大部分移交给省级环保部门去查处,有的由环保部直接查处;三是刚才讲到的可能涉及到违规、失职、乱作为的一些问题线索,按程序移交给有关部门,大部分按权限移交给省级党委政府,由他们责成相关部门查处。移交给地方的问题线索查处意见,要征得中央督察组同意。

7月6日,100页的河北环保督察反馈整改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归纳整理出47个问题,实施清单制,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目标、整改时限,研究确定了283项整改措施,拉条挂账、督办落实、办结销号。

“中央环保督察层级高,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且要下沉到部分地市级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这样表示。不仅是督察过程本身与以往不同,更重要的是督察结束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将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