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祭英魂

2016-08-17 03:4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赤水祭英魂

建军节夜,赤水河畔,一丛火光映红了林成英的脸,“爸,您和战友们,还在看着这条赤水河吧?”一字一泣,潸然泪下。

老红军何木林已去世37年,他的儿媳林成英每年都会在老人的忌日8月1日,为他烧些纸钱。

我们到达贵州习水县土城镇时,正赶上了这次祭奠。夜很静,林成英家屋边的河水悄然流逝,万簇竹枝压低了头。

81年前,三公里外青杠坡上的一场战斗,揭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初,红军主力抵达土城镇,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中央军委决定利用青杠坡的葫芦形隘口打场硬仗,全歼敌军。

1月28日晨,何木林所在的红三军团摆开决战架势。谁料,敌军从情报中的4个团变成实际中的8个团,还不断有增援部队赶来。鏖战中,子弹打穿了何木林的左腿,他倒在血泊中。

此役,何木林的很多战友都长眠在了这片山岗上。

危急之时,红军为保存实力,改变北上计划,决定西渡赤水。

四渡赤水由此发端。

赤水河,素来以水色赤黄、险滩急流闻名。今天的赤水河河面虽然退去一半,但依旧湍急,浪花叠起。我们沿着赤水一路采访,处处都感受着红军留下的印迹。

在土城河堤边,三五米宽的巨石上被岁月冲出了道道水痕,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块巨石叫“红运石”,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就在这。河岸边,土城古街的老屋里,我们遇到了年近百岁的罗明先。

81年前,红军渡赤水时,他还是个13岁的小孩儿。沟沟壑壑的左手缓缓抬起,指着屋外的石板路想起当年初见红军的一幕,老人依旧激动地诉说起往昔。

红军来土城前,敌人宣传共产党要“共产共妻”,吓得老百姓带着家人纷纷逃上了山。

但那天夜里,罗明先一直在老屋里听着动静。共产党来了吗?又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打开门,眼前景象是从未想到的:整条街上,红军战士和衣而睡,秋毫无犯。有个战士跟他讨水喝,几次让战士进屋喝水,可战士的脚始终都没迈过门槛。

他诧异:红军和以前的兵都不一样。进驻土城后,红军为了解决老百姓生活之需,还专门开仓放盐。逃到山里的乡亲们听说了,纷纷下山回家。

青杠坡一役失利后,红军要西渡赤水。追兵在后,红军当晚就要在赤水的激流中搭起浮桥。

鱼水情深,听说红军要搭桥,赤水河畔的船夫把木船捐出来,土城镇上的老百姓把自家门板卸下来。罗明先说,红军坚持不白拿老百姓的门板,虽然是借,但每户都给了钱,又特意在门板上标明捐门板者的名字。

横跨河面列一队木船,再用竹竿将船连接固定,木船之上又铺上门板,浮桥一夜搭成。

那天一大早,罗明先站在河堤上,看着红军三路纵队踏着浮桥,渡过赤水。过了岸,战士砍断对岸拴浮桥的绳索,门板顺着水流漂到这边的河堤上,各家又按着名字一一拿回。

而对于老红军何木林来说,这门板则有另一重意义。

当战斗的硝烟散去时,躺在尸体堆中的何木林醒来,正巧遇到一位上山的孩子,他便大声呼救。

此时,红军大部队已经渡水而去,敌军再入土城。孩子回家把山上看到的告诉父母,父母一听说有红军伤员,当晚趁着夜色上山,把浑身是伤的何木林藏在山洞里,给他送饭,上药,清洗伤口。

藏在山上不宜康复,下山又容易被敌军发现。乡亲们想了个办法,拿着老百姓的衣服上山给何木林换上,又用老门板把他抬下山,藏到家里慢慢养伤。何木林终于活了下来。

四渡赤水出奇兵,更见军民鱼水情。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到穷人笑,打倒土豪分田地。”时至今日,这样的口号还在赤水河畔的老乡中代代相传。红军每到一处,安民不扰民,借物要还,损物要赔,离开时还把住房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买东西照价付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的火种就在四渡赤水时被点燃。常年研究四渡赤水的遵义市习水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何思江告诉我们,整个四渡赤水期间,沿途百姓们被红军言行所感染,踊跃从军,红军扩军约1.9万人。

而因伤脱队的何木林,一生都留在了土城。上世纪60年代,政府每年给残疾军人发补助,但何木林只领了两年就拒绝了,“国家正是困难时期,钱我不能要”;几代人居住的老屋早已破旧,要给他分房、分钱,他坚持不要;唯一的儿子找工作,他却把儿子送到了大山深处挖煤,“红军的儿子就应该到最苦的地方。”

1979年建军节,何木林逝世。他曾嘱托子女把自己葬于青杠坡,陪伴战死的兄弟们。但因为当时青杠坡山路难走,子女不得已只能将老父亲葬于山下。几年前,青杠坡战场遗址上建起烈士陵园,林成英得以把父亲的墓迁至陵园与战友重聚。

赤水潺潺,赤胆英魂载汗青,鱼水情深谱赤诚。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