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启征程

2016-08-23 03:5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踏歌启征程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扰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作声。婆婆门缝看,原是贺龙军。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1935年11月19日夜,一万七千余名红二方面军将士,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白族自治乡的干田坝组出发。

“这是惟一一支在歌声中踏上长征路的红军部队。”贺龙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覃章衡告诉记者。

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桑植民歌,流传民间的3万多首,其中近万首和红军相关。《门口挂盏灯》所唱的,正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时的情景。

歌声婉转,情意绵长。歌声里,有对红军的敬,有对子弟兵的爱,有对远征儿郎的依依不舍。

桑植县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至今口口相传着许多有关红军与贺龙的传说。

刘家坪乡组织委员钟秀丽自小就从奶奶口中知道,贺龙的威名令敌军丧胆。有次看电视剧,里面的国民党部队正对贺龙的红二军团穷追不舍。“那个团长,是我表哥,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呢。”奶奶笑着说,“我听他说过,私底下对贺胡子佩服着啰,不会死命去打!”

刘家坪双溪桥村一位退休教师谷忠政,也从父辈口中听说过贺龙部队的战斗传说。南昌起义之后,贺龙带着8个人回到桑植,刚拉起几百人的队伍。有次行疑兵之计,100多号人转着圈在山坡“循环”行军壮大声势,引来国民党军追击。“部队赶紧撤退,贺胡子就在山头策应,哈哈大笑着喊道‘贺胡子在此!’敌人追击部队竟然放慢了脚步。”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的时候,贺龙的部队就担负起了探路、策应等任务。红二军团与萧克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于印江县木黄会师之后,主动发起了湘西攻势。

发动湘西攻势之初,要取道四川酉阳。当时守城的是川军独二旅旅长田冠五,贺龙早年的老部下。贺龙修书一封,表示要借道,果然这位川军旅长很快就率部弃城而去。两个军团不费一兵一卒,就通过了酉阳城。

取道四川酉阳,直插湘西北永顺县城,经龙家寨战斗,攻占大庸城、占领桑植城,逐步打开局面……这一年,他们进行大小战斗30次,最多时候吸引了敌人140个团,直接接触战斗的敌军达86个团,其中76个团被他们先后击败。

“红二方面军的策应,为红军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贡献。”覃章衡说。

双溪桥村87岁的钟德成老人,是周围人都知道的“被贺龙抱过的小孩”。“要不是贺帅,我可能5岁时就炸死啦!”老人家说。当时,贺龙部队驻扎在他家附近,有次敌机来袭时,他被贺龙元帅抱着躲进了山上的天然山洞,躲过了一劫。

“贺老总胳膊力气特别大,但从来不欺负比他弱的人。”谷忠政说,这是当地百姓对贺龙的印象。不仅如此,贺龙从地主家、敌军手中取得粮食、盐等重要物资时,也常常会分给当地百姓。长征出发前,贺龙攻打隔壁武陵县城,一下获得了“装满一屋子”的银元,不得不动用他本人的坐骑去运输。贺龙毫不犹豫拿出其中几百斤银元分给了当地穷苦百姓。

难怪,贺龙带着8个参加南昌起义的部下回到桑植,仅用一个月就拉起了3000人的队伍。“大家相信他,能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

队伍走的时候,当地百姓唱着歌依依相送。那些传唱的民歌,如今就刻在贺龙故居门前的“贺龙桥”桥头护栏围板上。路过时,正在桥上乘凉的老人嘴里哼的,也正是这些曲子。

“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哟)……”

儿郎们此去或许是生离死别,但父老乡亲依然用歌声鼓舞从家门口走过的战士。“《马桑树儿搭灯台》唱的是最让年轻战士激动的爱情,爱人信誓旦旦告诉他们,放心去战斗,自己会一直坚持等候他们回来。”虽然战争已远,钟秀丽依然为这种乐观与坚贞动容。

从刀劈芭茅溪盐税局到1927年南昌起义,再到创建湘鄂边根据地,组建红二军团,这已经是贺龙第三次在桑植拉起革命队伍。“桑植人能打仗,但牺牲确实够大。”覃章衡告诉记者,“整个大革命时期,10万人口规模的桑植,先后有5万人参加了革命。跟随贺龙出征的桑植籍红军战士,解放后回到故乡的只有不到50人。”

当年,一拨又一拨桑植子弟跟随贺龙出征,用生命追求建设美好国家、美好生活的理想;80多年过去,这片歌声萦绕的山水,也如先烈们所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家界到桑植的高速公路穿越莽莽大山,2017年就要通车了,到张家界的时间将从现在的1.5小时缩短到0.5小时。黔张长高铁,也已经开始动工,将打开通往外面的大通道。结合白族特点的红军街、红色旅游风情小镇规划已初步完成,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景区的游客,将被引到这片纯净的山水间。

“都是绿色经济!”刘家坪乡关溪涧村的村支书陈明说,“两年之后,这里就了不得啦。”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