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过上好日子于都人再出发

2016-08-24 15:0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杯奶 一盘棋 一滴茶油 一身衣服 过上好日子于都人再出发

“于都人民真好”,这几个字刻在长征源纪念馆前的石碑上,这是周恩来同志当年说出的朴实而真挚的话。

如今,于都人民用一双双当年给红军编草鞋的巧手,建设着一座传承红军优良传统的新兴城市。在当年红军出发的于都河上,已经建起了30多座桥。跨过“红军大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崭新的工业园和统称“五馆一中心”的休闲文化体育设施,它们见证着整个于都近百年来的变迁。

一杯奶

北方人一百年喝不着

夜幕降临,于都河水静静地流淌,岸边停放着一排卡车,绿色的车身上印着醒目的广告:“高山青草奶”。“高山青草奶”产自于都县屏山牧场,距离于都县城60多公里。

这里的天然草场海拔1312米,连片面积5万余亩,是江西最大的无污染高山天然草场。20年前,这里诞生了于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开始饲养奶牛,加工和销售乳制品。如今,屏山牧场发展了3个奶牛基地,扶持带动周边160多户农民,种草15000亩,养奶牛3300多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名。

在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有着于都人民对于“这一杯奶”掩饰不住的自豪。如今,这杯奶每天都会出现在当地人的餐桌上,让每个人都自豪地说:“我们奶源有限,不可复制,北方人100年都喝不上这么好的奶。”

正值暑期,长征源广场附近,两个小学生捧着“高山青草奶”在喝,孩子的母亲杨小燕笑着说:“不仅孩子爱喝,我们开车去外地走亲戚,都会拉上几箱,因为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

杨小燕说,每年夏天,当地人都喜欢开车去屏山牧草避暑,因为环境太美了,“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几乎家家有车,开车去玩,也就不奇怪了。”

一盘棋

为了缅怀红军爷爷

82年前红军长征出发时,于都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跟着走了。35岁的邓钧,他爷爷当年参加了长征,再也没有回来,这让他从小就对长征产生了兴趣。

邓钧是一名糕点师,曾经打破吉尼斯“一分钟吹倒玻璃瓶”纪录的他,是一个爱动手爱琢磨的人。为了缅怀爷爷,也让更多的小朋友记住红军长征这段历史,邓钧决定研制“红军长征棋”。去年10月,邓钧的长征棋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邓钧坦言,研发出这盘棋并不顺利:起初为了设计好问题,他上网搜索了不少资料,但是其中有不少知识点是错的。他拿着这盘棋找到了党史办,才知道“历史一点都不能错”。于是,邓钧回到家,又拿出了当初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那股劲,潜心研究设计题目。

“这盘棋和登山棋有点像,是让小朋友答题,比如血战湘江是哪一年?只有背熟了答案,下棋时走对,才不会牺牲。”邓钧说,长征棋做好后,他在自己工作的糕点店进行了推广,免费让小朋友来店里玩,看到孩子们通过下棋,学到了长征的知识,他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邓钧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有人跟他合作推广长征棋。

一滴茶油

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于都自古就农业发达,而且盛产茶油。如今于都的农产品找到了网络的新销路。在于都政府扶持的创业园里,类似的“电商”多达几十家。1987年出生的高法保也创办了一家电商企业,主要销售茶油、赣南脐橙等农产品。

为什么放着当初的服装生意不做,改种油茶树?高法保笑着说:“因为我的曾爷爷是红军,当年和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最终是为了保护乡亲们而牺牲的。我做服装挣了钱,就想着带乡亲们一起致富。”

高法保拿出了一块“光荣烈属”的门牌说,在他出生前,这块光荣牌就挂在了自家大门上。小时候,父亲还带他去县城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那里看到了曾爷爷的照片,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

在高法保的家乡禾丰镇中坊村,世代靠栽种水稻为生,一亩水稻年收一千斤谷子,只能卖千把块钱。高法保带头承包了600亩地,改种油茶树,到了第八年盛果期,每年每亩产果800斤,年收入比种水稻至少高8倍。“茶油号称东方的橄榄油,每一滴都是生态环保的。”高法保说。

高法保说,一路走来,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凭的是一颗做成点事向曾祖辈致敬的心。如今事业小成,高法保一直在琢磨一件事,他想成立“烈士后人协会”,组织大家去为那些没有后代的红军扫墓。

一身衣服

于都人巧手闯世界

1934年,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时,每位战士都至少背着两双草鞋。8.6万红军,意味着至少17.2万双草鞋,于都人民的巧手可见一斑。

时光飞逝,于都人民的巧手正在大展宏图:走在于都街头,随处可见“全国知名时尚女装制造基地”的标语,说的正是于都的支柱产业服装。

据统计,目前整个于都至少有500家服装企业,其中有120家服装企业扎根在于都工业园区。据于都工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于都有15万人外出打工,主要是分布在广东东莞、福建石狮一带的服装企业,到了2012年,于都100万人口中有31万外出务工,其中从事服装服饰的有20万人。

2003年,于都创办了工业园区,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我们于都古有‘八子参军’,今有兄弟返乡创业。”在工业园区采访时,负责人自豪地说出了这句话。

原来,在工业园区有一对兄弟,他们之前都是普通的“打工仔”,在外跟着老板学成后,返回家乡于都,创办了自主服装品牌——金王子和苏贝伦。

谢晓燕是一名普通的女工,不久前,她刚回到家乡,在本地的一家服装厂打工,“主要现在家乡工业园建得好,在不断地招人,待遇和外边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回到家乡的服装厂打工,能随时照顾家里瘫痪在床的老父亲,何乐而不为呢?”

据介绍,目前于都正在筹建创业园新区,预计一期占地面积为150亩地,将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厂房,让没有能力自主置地的服装企业进驻。“相信到时候,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回到家乡的服装企业来工作。”对此,工业园负责人充满了信心。

记者 王琼 摄影 张宏江

责任编辑:李红英(QN00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