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香格里拉,无法亲身体会当年红军长征路上还有这样美丽和残酷共生的地方!
“大雁落脚的地方,草美花又香,春风轻轻吹得那冰雪化,溪水淙淙淌。为什么山青水又绿?一片好风光……红军走过的地方,红旗处处扬。”——《红军走过的地方》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过雪山草地》
这两首歌中所唱的情形,都出现在香格里拉(原云南省中甸县)。这里山脉交错,三江纵横,雪山为城,金沙为池,平均海拔3459米,可以说处处是天险,一步一绝境。而从1936年4月25日巧渡金沙江进入迪庆,至5月13日全军离开中甸,红二、六军团主力路经中甸7个乡、22个行政村、114个村庄。在迪庆境内19天,历程400公里,翻越3座大雪山,经历了与敌人的2次战斗,160多名指战员长眠在中甸高原。
这个八月,我们到达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时,距离2014年1月11日这里发生的火灾已经过去两年零7个月。大火中,古城的三分之二被烧毁,烧毁房屋242栋,335户群众受灾,“月光之城”几乎毁于一旦。而如今,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独克宗正从废墟之中重新站起,藏式风格的房屋重新建起,当地人陆续回到古城居住。而古城旁,月光广场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龟山公园山顶的寺院灯火依然辉煌。
我们到达的3天前,这里刚刚举行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150余名当地各界群众代表,从月光广场整装出发,沿着先辈的足迹,高举红旗,路过松赞林寺的辉煌金顶和荒无人烟的高山草甸,路过美丽明艳的纳帕海和危岩耸峙的岗曲河峡谷,路过一座座热情的藏寨,最后到达尼西乡幸福村(原上桥头村)的红军桥。当年红军就在此跨过奔腾的岗曲河,离开迪庆,继续北上,进入四川境内。
我们从独克宗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40公里之外的达尼西乡幸福村时,一户人家刚刚有老人去世,墓地安置在村子对面的山腰上,远远望去,藏式的经幡与汉式的丧服夹杂在送葬队伍中。而村中民众聚会的小广场上,正在准备葬礼之后的流水席,几十张小方桌摆放整齐,平时散居在各处的亲朋和同乡都来了,妇女们在山坡上忙碌着烧火做饭,男人则在河边聚在一起,或蹲或坐,晒着太阳聊家常。广场的大门口燃起当地出产的香木和香料,准备为从墓地回来的亲人熏衣驱邪,数千年来风俗都是如此。
距离广场百米左右,岗曲河水轰鸣而下,红军桥就架设其上,是一座不到两米宽的吊桥。当年红军长征时,这里只是一座独木桥。1936年5月7日,红二军团前卫部队到资纳腊山口时,遭德钦、得荣僧俗民团武装阻击,战斗中,五师参谋长汤福林、连长肖学志和数名战士牺牲,红军最终占领上桥头村背后的峦巴独山头,火力掩护部队渡过岗曲河。
如今,桥一侧的资纳腊山上,立着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还有保留下的半人高的石砌掩体遗迹。曾经住在桥边的村民孙囊奇里(音)回忆,幼时在山上玩耍还曾捡到过子弹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改建为吊桥,一直是当地村民来往岗曲河两岸的重要通道。今年,香格里拉市政府决定投资100多万对吊桥进行再次大修,让这座红色桥梁成为迪庆军民对长征精神的永远记忆。
在迪庆州红军长征博物馆里,有一座几乎与实物同等大小的红军桥复制模型,从2007年博物馆建立以来,已经有数十万人来此感受长征历史。41岁的红军后代王军在博物馆里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祖父的照片。
1936年,祖籍湖南龙山的红军战士王保才同战友一起历经艰辛穿越香格里拉,翻过雪山进军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尚未成年的王保才病饿交加,逐渐落队,最终与战友失散,被当地土匪抓走后做了两年苦工,最后拼死逃出,沿着来时的路回到香格里拉,并最终在此安家落户。多年后他凭借自己从小学会的裁缝手艺,成了香格里拉一带有名的大师傅。
长征路上失散红军在当地安家的有很多,大都像王保才这样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坚强品格,在异乡站住脚跟。据王军回忆,祖父偶尔会讲起长征,总是捡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说,比如长征时香格里拉妇女向红军赠送自做的布鞋,有些是女式绣花鞋,战士们穿不上,王保才当时是“红小鬼”,脚小,正好“独享”这个“待遇”。而对于艰苦的行军、残酷的战事,王保才总是一语带过,不愿多说。
王军的父亲王晓松,被王保才全力培养,送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然而他毕业后毅然回到云南,成为当地著名的藏学家。15年前,王军在父亲陪伴下,开车重走了祖父走过的长征路,“那些路又高又险,车都爬不上去,别说是人!”这次经历让他对已逝的祖父更加敬重。
如今,王军自己的儿子也三岁了,他时常盼望着孩子更快长大,好把祖父长征的故事讲给儿子听,“一定要记得历史!”他坚定地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博物馆中挂着一幅藏族红小鬼的照片,红军带他们走上革命之路;而王军一家四代,则是红军留在香格里拉的一粒火种,扎根当地,自食其力。
香格里拉的夜幕降临之时,万道金光洒在原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部“藏经房”上面,灿烂夺目。此刻月光广场之上响起了红歌,“红军有一天要回到这里,就像雄鹰牵挂着雪山,就像骏马牵挂着草原”,嘹亮的歌声之中,数百名藏汉同胞一起舞动开来,跳起了热情的锅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