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要避免“徐玉玉式悲剧”再现,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不法分子频频盯上大学生
在今年大学新生入学之际,山东地区大学新生遭遇电信诈骗并非孤例。临沂另一位女学生与徐玉玉同一天被骗走准备交学费的6800元。
2015年10月,长沙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陈欲将一款网络游戏装备出售,登录某交易网站进行交易。不久,小陈就收到了来自“网站客服”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游戏装备已被卖出,如提现需交足等额押金”。
沟通过程中,“客服”想方设法骗取了小陈信任,不断要求他开通“保障金服务”、支付“提现费用”。信以为真的小陈通过支付宝三次转账1万余元,之后拨打对方电话显示关机,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全国多地警方统计显示,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去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对外通报,2015年前4个月,北京高校日均发生电信诈骗案件2.9起。
个人信息泄露一年“盗”走网民900多亿元
一些办案者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受到诱惑、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频频被不法分子盯上的关键原因。
在徐玉玉案中,不法分子打来电话,称有一笔2600元的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因前一天曾接到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因此她并未辨别电话真伪。这表明,徐玉玉的个人信息可能已遭泄露。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长沙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王博说,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经常在网上注册各种账号,现在网站都要求实名制,注册时需要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等,这些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网站“内鬼”倒卖谋利。
2014年9月,长沙市岳麓区19岁大学生熊某接到自称“新浪微博客服”的电话,称其在新浪微博中奖6万元,但需要交纳3000元手续费和税款。熊某按照对方要求汇出1.2万元,到账后对方电话立即关机,熊某方才发现被骗。
综合施策守住大学生“钱袋子”安全
——多部门联动齐抓共治。广东中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古伟民提出,光靠公安机关一家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必须堵塞银行、电信部门监管漏洞,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源头治理格局。
——高校积极开展防骗警示教育。郭建华建议,高校可联合办案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骗警示教育,向大学生讲解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以及一些发案率较高的电信诈骗类型、特征及避免上当受骗的技巧。
——建立快速止付和账户冻结机制。一些办案者指出,打击治理电信诈骗是项系统工程,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打击力度,但短期内还难以根治。在受害者遭遇诈骗时,若能快速止付或冻结账户,可以最大程度挽回损失,避免引发悲剧。
记者了解到,本月16日,湖南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反诈中心)揭牌运行,公安、商业银行、银联公司和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合署办公,具备快速止付、冻结账号、封堵诈骗电话等功能。“在受害者遭遇诈骗后,只要及时拨通反诈中心报警电话,就有可能追回损失。”反诈中心一位民警说。
(据新华社长沙8月26日电)
评论
勿让公民个人信息成骗子手中凶器
一通陌生的来电,电话那头的人能直呼你的姓名。他还知道你报名哪场考试,知道你正准备买房或新房将要装修,知道你的孩子今年是否参加了高考……
如果说,实名制落实不严的虚拟号段为诈骗分子提供了“隐身衣”,那么被大量泄露与贩卖的公民个人信息,无疑是他们屡屡得手的凶器。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有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公共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无非是通过接触数据的工作人员、储存数据的第三方企业,以及凭借技术手段破解、窃取数据库信息。信息泄露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倘若能第一时间发现数据被泄露,尚能为及时挽回损失与消除影响赢得主动。相反,假如对保管的信息数据不闻不问、麻痹大意,数据信息被大肆盗取却还被蒙在鼓中,最终将难逃法律追责。
面对肆无忌惮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法律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去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罪名的适用情形与刑罚措施,同时增加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泄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
巨额财富消解无形、美好家庭家破人亡、年轻生命接连凋零,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贻害无穷,更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惟有从业者高度重视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职能部门不遗余力加强监督,司法机关严厉惩处泄露、盗取、贩卖信息的黑手,才能为公民隐私穿上“保护衣”,不让公民个人信息成为骗子手中的凶器。
(据新华社济南8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