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武山村俯瞰金沙江,滚滚浊浪,奔腾不息。
村子位于金沙江北岸,隶属于四川省会理县通安镇。江的南岸,经皎平渡相连,是云南省禄劝县。81年前,数万红军人马七天七夜巧渡金沙江,成功入川的第一站就是中武山村。
然而,红军将士还来不及用冰冷的江水为自己洗尘,就听见嘹亮的紧急集合号声。驻防会理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一旅准备堵截红军。刘伯承发出动员令,要不惜牺牲,坚决把通安拿下来!
中武山村至通安有四十余里,途经险要的中武山、狮子山。山路蜿蜒曲折,一边是万仞绝壁,另一边是万丈悬崖,多数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
敌军正在狮子山等着红军,红军刚到,山岩上便枪声大作,子弹像飞蝗、滚石像瀑布从天而降。红军用迫击炮、重机枪压制敌人火力。发发迫击炮弹在敌人阵地上开花,经过一个多钟头的血战,终于击垮敌人,夺取隘口。接着,又在通安以北的一把伞梁子击溃敌军赶来增援的两个营,直扑会理城。
1935年5月8日至15日,红军围攻会理城,虽未攻克,但确保了会理会议的成功召开及全军的休整。
这期间,红军将士走遍了会理31个乡镇。
在通安镇四方街旁边的一处川南小院,住着91岁高龄的康秉琦老人,她是如今会理县唯一健在的见过红军的人。81年前,红军到通安时,她还是年仅10岁的小姑娘。
老人身板硬朗,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敌人拼命造谣,说红军杀人如麻,要把女人抢去垫脚上马,所以听说红军来了我们都很害怕,跑到山上树林里躲了起来。”黄昏时分,村长让她下山查探,“遇到一个小红军,拿给我一碗装着三块肥肉的米饭,说‘阿乖不怕,我们是好人’。”回到家中,小秉琦看见红军秩序井然地睡在房檐下,院中堆着新劈好的柴火。
她回到山上,把所闻所见告诉村民们,大家半信半疑地下山回家,果然发现红军一点儿都不可怕。
在会理,留下了很多红军亲近百姓的故事,老乡们随口就能说上来。有位刘大妈跳出城墙逃难,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抬头,看见满路上都是红军,吓得直抖。不料,红军过来轻言细语地劝她:“老乡,起来慢慢走,不要怕,我们是来救你们的。”刘大妈见状,才敢往前走。战士们看见她来了,自动让出中间的路。兵给老百姓让路,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外北乡王开富回忆,红军在他们乡住了三四天,一到开饭,战士就大声喊:“干人(会理贫苦百姓自称‘干人’,意思是被地主老财压榨干了的穷人)都可以来吃!”很快,会理便传唱开了一句歌谣:“红军到,干人笑,粮绅叫;白军到,粮绅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
“帮助红军打天下,工人农民一齐出头,白军士兵都得解放。”“四川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组织抗捐军,不交一切苛捐杂税。”“红军不损害人民的利益”……墙壁上、石头上、门框上,红军写下无数鼓舞人心的标语。一条条标语如同一粒粒革命的种子,在百姓们心中萌芽。
上世纪70年代,会理为筹建红军长征纪念馆征集文物。一时间,百姓纷纷送来自家的珍藏。红军战士给邬婆婆送米的竹提篼,红军从村民那里借用的木盆、瓷缸,红军临走前送给村民的剪刀,写着宣传标语的门板……一件件朴实简单的物件,饱含了红军与百姓间最真最深的感情。
正如《红军从咱会理过》这首歌所唱:“千军万马入川来,铁流滚滚震山河。红军播下星星火,世世代代有传说。”多少年后,军民的深情仍在川西南最南端的这片土地上回荡,红军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更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
当年红军从中武山村到通安所走的四十里老路,多年来一直是中武山村民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没通公路前,村民们就沿着这条路,靠人力把甘蔗一捆一捆地背到小作坊里熬糖。几年前,S213省道修通到村口,让村民们的出行方便起来。但是每到雨季,这条路经常被山体塌方、泥石流阻断。为了保护这条珍贵的生命线,村民们总是自发地搬石头、清障碍,帮助来往车辆。
“自然条件不好怎么办?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呗。”40岁出头的村长龙桂权说,“会理石榴甲天下,通安石榴半会理。不过石榴适宜生长在海拔1100米到1800米的地方,我们很多村民家的果园不是海拔太低就是太高,种不了石榴。”于是2000年,龙桂权跑外地考察学习后,回来破天荒地种下了中武山村第一棵芒果树。芒果经济效益比石榴还高,许多村民开始跟着他种芒果,每年收成都不错。
去年,龙桂权又带领几个年轻党员,把1万多株藤椒引进到中武山村,明年就能挂果。如今,沿着从村子到通安镇的S213省道,漫山遍野的果树长势喜人。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大伙儿日子越过越红火。
龙桂权的儿子现在通安中学念初二。这所凉山州第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每年5月都会组织特殊的春游“红色拉练”——全校1800多名学生重走红军从中武山村到通安的老路。同学们奔行在山路上,眼前是万仞悬崖下“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壮阔景色,耳畔响起代代相传的红军故事,心中更激荡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豪情。
往日的危难已经走过,未来的坎坷也必然能够跨越,这已成为一代代会理人坚如磐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