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福达
三星Galaxy Note7手机最近在全球成了“网红”,不过并不是因为欲与iPhone 7一较高下的野心,而是它在发售半个多月时间内竟酿成三十多起爆炸和起火事故。
9月2日,三星宣布召回250万部Galaxy Note7手机,却并不包括中国市场。昨日,经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后,三星宣布将召回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手机1858台。从“完美躲避”中国消费者,到不得不弯腰认错,三星召回了定时炸弹般的问题手机,却难以挽回消费者支离破碎的信心。
Note7上了航企“黑名单”
作为三星的年度旗舰手机,Note7的经历可以用“出师未捷”来形容。本以为早于iPhone 7一个月发布可以抢占先机,但Note7的锂电池在制造过程中出现工艺错误,导致电池过热,频频引发起火爆炸事故,这让三星陷入危局。
本月初的召回令中不包含中国市场,但Note7早已成了全球航企重点关注的对象。美国联邦航空局此前发布声明,警告乘客不要在飞行途中打开三星Note7,或者给它充电,也不要将手机放在行李中托运。随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企纷纷下达了Note7手机飞行禁令。
中国航企同样开启了“保护”模式,海航发布内部通知,提醒对此手机重点防范,首都航空公司也宣布“不接受旅客在飞机上使用三星Galaxy Note7、充电或行李托运”。民航局昨日进一步发布安全警示,提醒旅客“不得在飞机上使用三星Note7或为其充电,不要将三星Note7放入托运行李中托运,不允许将三星Note7作为货物运输”。
其实,锂电池早已被国际民航组织列为危险物品严格限制登机,因为锂是不稳定金属,锂电池在高空环境下遇热后很容易引起自燃。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充电宝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或随身携带,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不得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
“召回门”让三星打了脸
国家质检总局昨日发布消息,质检总局执法司组织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与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会谈后,该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三星自昨日起,召回2016年7月20日至2016年8月5日期间制造的部分Galaxy Note7手机,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手机数量为1858台。对于召回范围内的手机,三星将免费为客户更换一台同型号的符合相关要求的全新手机,以消除安全隐患。
这份公告披露了召回的原因——“电池在阳极与阴极隔离膜局部变薄,并且绝缘胶带未完全覆盖极板涂层的情况下,出现短路现象,导致电池异常发热,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燃烧,存在安全隐患。”这个解释堪称打脸:三星本月初宣布全球召回Note7时称不包括中国,因为中国市场上出售的Note7采用了不同供应商的电池,不会受到爆炸事件影响,因而没有召回计划。
然而,在中国销售的Note7电池真的没有问题吗?中国消费者心里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直至昨日质检总局的一纸公告,才让问号拉成了惊叹号。记者注意到,中国版Note7“电池没问题”只是三星单方面的说法,甚至可能只是三星转述电池供应商的话,在深陷爆炸起火风波的这半个多月里,三星方面也并未出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相关报告。
记者手记
洋品牌习惯性“例外”可以休矣
Note7在中国禁“飞”了,也最终被召回了,看似用户的正当诉求得到了伸张,但背后却是洋品牌对中国市场“特别对待”的惯性。
这些年,外国厂商产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全球召回时,总想“完美避开”中国市场。不久前,宜家“夺命柜”事件因召回不涉中国也曾引起轩然大波,舆论强压下,宜家方面才发布了中国区的召回方案。近年来,不同品牌的汽车屡次在全球召回,名单中也总没有中国的身影。业内人士分析,这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的滞后有一定关系,让跨国公司有漏洞可钻。
对于洋品牌的傲慢,执法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消费者同样可以用脚投票。宜家的亡羊补牢,在短时间内弥补不了品牌的形象受损;三星迟来的召回,同样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据估算,召回事件将让三星的营收减少50亿美元,年净利润降低5%。
“更可怕的是企业声誉、品牌的损失,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伤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表示。
从手机行业的视角来看,三星陷入“召回门”,或是因为拼命跟时间赛跑,导致供货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兼顾质量安全,老对手苹果因此坐收渔利。这个案例为快速追赶外国品牌的国产手机厂商提供了深刻教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在创新和质量上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