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烧杀淫掠,激起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在对日浴血奋战的险恶环境中,捍卫祖国文化,培养国家人才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顿。在晋西北,有一所抗日完小辗转于抗战前线和敌后,烽火硝烟中传出的朗朗书声,道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完小是完全小学的简称。过去由于师资、经费、生源等原因,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学才有完整的一到五年级,这样的小学称为完小。1941年秋冬之交,正值日本疯狂侵华之时,一所新型的抗日完小在晋西北的宁武县新堡乡芦草沟的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悄然建成了。
这所抗日完小是针对日寇占领了宁武县原有的三所“高小”强行推行奴化教育而设立的。抗日完小校长王全茂,带领教员吕翠云、白凤翔、郝恕、刘培华及事务长、炊事员和骡夫,在抗日救亡的战火硝烟中正式踏上了流动迁徙的教学征程。
建校之初,学生有30多名,年龄大多在十五岁至十九岁左右。教师们多毕业于山西省省立五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史地、自然和政治等。师生们吃住在一起,课堂和宿舍在一起,老师站地上,学生坐炕上,中间墙上列一块黑板教学。学校组织自卫队,站岗放哨、查路条,防止日伪和汉奸的骚扰破坏。每日起床打背包出早操,有时还搞夜间紧急集合,以适应“游击式”的学习生活。
1942年,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所有门窗桌凳都被日寇砸烂或烧毁。师生们只好转移到邻近的岢岚县的小山村闫家村继续教学上课。1943春天,学校招生人数达到五十多,并增加了由八路军负伤转业来的吕效舟老师,还配备了一名音乐教师。这时晋西北各地的学生相继到来。建校两年时间,共结业两个班,约三十多名学生毕业。一部分学生升学到晋绥二中继续学习,一部分则参加地方抗日工作或加入八路军。
1945年春天,抗战胜利在望,学校移到了晋绥边区六专署所在地岢岚宋家沟村,学校师生增至近百人。这年刚入夏,一个令师生们振奋的消息传遍了校园,敌占区宁武东寨高小的郭向威等4名学生投奔了抗日完小。为此,晋绥边区六专署六分区召开群众大会,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专员秦仲芳(兼校长)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四位同学的反侵略抗日行动,《晋绥日报》还在显著位置刊载了这一消息。学生投奔抗战区的行动,鼓舞了敌占区学校的爱国师生,更吓坏了宁武东寨高小校长王兰,他怕日本人“兴师问罪”,便贴公告开除了4名学生。该校语文教师孙利仁,因给学生出了《向威君等退学有感》的作文题,也被立即开除了。
1945年8月中旬,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学校教师和年龄较大的学生随部队机关组成工作队,开展接收忻崞等地日寇投降工作。
晋西北抗日完小办校五年中,像打游击一样六易校址,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持迁徙抗战教学,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七月的太阳,照射在晋西北的山岗,我们的队伍是多么雄伟,多么坚强”。晋西北抗日完小的学童们,唱着吕效舟老师创作的《七月的太阳》迎来了抗战胜利、建设祖国的曙光。
这段历史的讲述者、当时抗日完小的学生吕吉恒曾激动地说:“这首歌,我们唱得情绪激昂,雄壮有力,就像真的上了战场。”可以说,那段辗转于抗战前线和敌后的学习往事,让一个懵懂少儿懂得了民族大义,最终,他在建国后毅然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铁血战场。
晋西北抗战烽火中的抗日完小,不仅在当时有着抗日救亡的积极意义,而且为八路军抗战队伍及建立新中国培养了众多有文化的生力军。建校前后五年中,为地方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约二百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成为中共党员,有部分同志还担任了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中的高级领导干部。
(作者: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