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如今,长征精神依然被时代传唱,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今遵义会议会址每天涌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探寻重大决策诞生的细节。紧邻会址的遵义纪念广场上总不乏唱红歌的遵义人民。“紧紧拉住红军手,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从《十送红军》到《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市民用歌声纪念和缅怀红军。
走在遵义老城,处处可以寻觅到红色的味道。遵义会议会址前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红彤彤的中国结。即便是公园广场上的路灯,也用心地设计成了一颗颗“红星”。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漫步在遵义,眼前的一切,总会让人不禁哼唱起那句歌谣“红星闪闪,放光彩”。
距遵义市东70公里的湄潭县,一座外观精美的天主教堂隐于几栋居民楼之间,这里是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1935年,红军进驻湄潭,以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休整的同时,红军们在教堂内写下了大量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历经81年风霜岁月,部分标语仍墨迹清晰,是珍贵的革命遗迹。
曾在劳苦大众心中燃起一把火的红军标语,散落在长征漫漫征途中。广西桂林兴安县也有这样一处红军标语楼。这里的标语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毁坏,并在80年代被意外发现。如今,这些简单有力的标语,读起来仍有涤荡人心、鼓舞士气的力量,是长征文化遗迹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