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某机步师信息化变革扫描

2016-10-05 10:1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勇当陆军转型“探路者”

陆军第39集团军某机步师的前身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领导的红26军,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80年过去,改革强军浪潮扑面而来,作为全军信息化建设排头兵,这个机步师又昂然站在了为陆军转型探路的新起点上!

打造精准化战备体系

2015年7月,一阵炙热的烟尘升腾在科尔沁草原腹地。当第39集团军某机步师所属某团按照上级紧急作战指令完成战斗准备,一道“地面部队平均机动速度最快”的战报,对于他们迅疾出战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迅疾出战、随时可战的背后,是作战链条精准化布设的现代战备理念。

在这个师作战值班室,作训科副科长黄红玉拿出他们制作的《战备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师、团首长机关,各兵种建制营、直属连及其他保障单位的战备职责和要求。

精细抓战备教育、精细抓战备方案、精细抓装备物资、精细抓战备设施、精细抓战备指挥、精细抓战备力量、精细抓战备演练、精细抓战备考评,这个师按照“八个精细”要求,制订出战备工作“一册三卡”,对各项战备要素一一精细衡量。

现在,如果战斗来临,某机步团八连连长梁凯闭上眼睛也能准确掌握,各时段每个单兵在干啥,物资准备如何,甚至“能从指挥车摸出一把工兵锹、一个针线包。”

驾驭信息化武器装备

清晨,一架无人机呼啸升空,打破了演兵场上的寂静。

点火起飞、爬升、载荷降……面对凭险而踞的蓝军,灵巧盘旋的无人机悄然对蓝军前沿及纵深目标实施空中影像侦察。

随着潜伏前沿的侦察尖兵刘海涛娴熟操作,一组组数据影像实时回传指挥中心。而后,他果断呼唤上级空中支援,一举摧毁了“敌”弹药阵地。

80多年前,红26军创始人之一刘志丹孤立无援、转战敌后,凭着勇敢和机智在陕甘大地上留下了“刀枪不入”的神奇传说,但也曾由于力量有限而面对有利战机扼腕兴叹。

今天,无形的信息网络,使“嵌入”战场的每一个单兵不再孤单。敌情判断、方案制订、火力打击……作战各个环节全部由信息力支撑,战争不再单纯是谋略与勇气的较量,更是科技信息的比拼。

这个机步师领导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历经一次次改革强军洗礼,这个师已经成为初步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陆战精兵,跨入了依靠卫星、微波等新技术、新装备支撑,实现网上指挥、空地协同、信息化作战的新时代。

铸造一体化保障模式

“走,今晚带你睡战车!”

一个寒气逼人的夜晚,记者接受了这个师保障部长孙连民的邀请——野营科目即将展开,先行试住向来是检查准备工作的好方法。

在一辆覆盖着伪装网的联合指挥方舱里,孙部长熟练地将车内侧的座板向上掀起约50度,并用随车铁链固定,将撬棍等随车器材均匀横搭在座板上,放好床板,不到5分钟,一个“上下铺”便展现在眼前,“车载空调、低压电热毯等物资,使官兵在严寒条件下也能睡个安稳觉。”

正如冷兵器时代的“兵不卸甲,马不离鞍”,作战保障实行“人不离车”,确保了部队“随时能动、随时能打、随时能带”。

数着子弹打仗、勒紧裤腰带冲锋、靠手推车后勤补给的峥嵘岁月早已远去,但无畏艰险、英勇善战的红军血脉永恒延续。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出发点上,这个机步师官兵正以当好“光荣红军师的接班人、头等主力师的继承人、强军先锋师的擎旗人”的昂扬姿态,再一次阔步出征!

新华社记者 王天德 马令  

(据新华社沈阳10月4日电)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