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把各种家当都驮在骡马上,开启了浩浩荡荡长征路,一路把共和国驮到了陕北。
国防大学李升泉一直有个夙愿,希望通过他的所见所闻详细还原这段革命史上斗争最惨烈、最复杂的一页。昨天,他和战友李茂林长达十余年筹备撰写的纪实文学《马背上的共和国》正式问世,首次对外披露了多段过去党史上曾经回避的内容,详细还原了一些早年语焉不详、鲜为人知的历史。
□寻访
历时三年行万里探寻长征路
上世纪70年代,李升泉入伍到了兰州军区工作,在河西走廊接触了一些流落的红军,那时觉得这段历史很有意义,希望能够用笔把这段历史鲜为人知的一面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来。从1988年开始,他就陆陆续续搜集一些史料,后来感觉要写这本书如果没有到实地去走访就会缺少一种现场感。在部队期间,他历时3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寻访,南国山野、西部高原,每一处寻访都已成为遗址,纪念馆里每一张红军留下的笑脸都已成为遗容。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升泉一行人在川北山区看见一位老妇人正佝偻着腰往圈里赶羊。向导上前打招呼,也许是眼睛不好,也许是赶羊赶得特别专注,老妇人待他们走很近了才发觉,忙用藏语招呼一声,蹒跚着进了屋。当地陪同的汉人告诉李升泉,她就是当年的女红军战士。之后一行人在屋外找地方坐下来,老妇人也并不招呼他们进屋,一会儿用土碗端出了奶茶。
印象很深刻的是,老人端碗的手晃得厉害,奶茶不断地从碗里洒出来。李升泉走上去接,她把碗递给李升泉,然后将碗边上沾着的奶汁用手指揩净,又伸出舌头舔净手指上的奶汁。
老人不会说汉话但会唱红歌
老人不会说汉话,也听不懂汉话。在当地汉人的帮助下,李升泉获悉,老人是四川营山县人,小时因为家里穷,被送给人当童养媳。虽然不懂汉话,但在他们的再三请求下,老人家用她那苍老的声音唱起来:世界革命高潮新,各地工农起革命……
令人惊奇的是,她不但歌词记得清楚,而且发音也准,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李升泉注意地看着她,她唱歌的时候,那双因风沙而眼角沾满眼眵、灰暗无神的眼睛随着歌唱变得明亮而有光彩。她一定记起了那遥远的岁月:在大巴山区某家老财的四合院里,束短发、别手枪的女红军,站在院子的台阶上,用劲地挥手打着拍子,教满院子新入伍的红军唱歌。
歌的结尾处,她的声音透出掩藏不住的幽怨,也听出了一种如泣如诉的令人心颤的苍凉和哀伤……
16岁童养媳参加红军干革命
老人后来讲述,1932年冬天,红军来到她的家乡。她那年16岁,起初听说红军红眉毛绿眼睛,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于是已是童养媳的她也同丈夫家一起提着破包袱躲进了山里。
冬天天冷,穿得又薄,在山里藏不住,她便想偷偷下山回家看看。她15岁圆房,丈夫比她大5岁,腿有点毛病,人极老实。丈夫不敢下山,她便一个人仗着胆子去探风声。转过一个山垭口,她迎头碰上一群穿制服、打绑腿、蓄短发、嘻嘻哈哈的女兵。
一眼瞅见打头的女兵挎着短枪,她躲也来不及,便赶快蹲在路旁一个土沟里。一晚的夜路,雾气把衣服都打湿了,头发上沾满水珠,又冷又饿的她浑身打颤。这时,打头的女兵走过来说,“小妹妹,你怎么啦?”
因为生活不好,不长个子,16岁了别人看上去还将她当作十二三岁的孩子。她不敢吱声,后面的一个女兵走上来脱下一件衣服给她披上。她心里非常感激,长这么大,可从来没人这么对待她。
她抬起头来,看着这些比她年纪大不了多少的姐妹,眼里滚出了热泪。一群红军姐妹围拢来,问长问短,她便将自己的家庭和遭遇讲了一遍。
“你这么小,怎么就圆房呢。这是封建,我们要打倒封建。”一位红军姐妹说,随后鼓励她一起当红军,红军讲平等,有衣服穿,有干饭吃,还唱歌跳舞。之后老人含泪点头答应,披着那件红军姐妹给她的灰布制服,走进了红军的行列。
翻雪山过草地后被藏兵俘虏
后来仗越打越大,演出队撤销了,她便被编进医院当看护员。开始时,她见到伤员缺胳膊断腿感到很害怕,时间长了也就不怕了。经常有伤员在医院死去,她们便在医院旁边的山沟里选一块墓地,常常在晚上将牺牲者的遗体抬出去掩埋。一年以后,她当上了看护长。
以后就是跟部队白天晚上地行军,抬着伤员走。过了两次草地,翻了两次雪山,伤病员一路死了不少。到了川南又打仗,伤员又多起来。第二次北上时,领导来作动员,说是让她们医院留下来,就地坚持。他们大部队前面走,去建立根据地。“等根据地建立好了,就回来接我们。”老人说。
老人回忆,部队驻在这里时,也没见有什么藏兵。部队一走,一群群的藏兵都从山里出来了,她们没有多少武器,除了伤员就是看护员。藏兵很快就冲进医院住的破庙里,跑得动的跑了,跑不动的都被抓被杀。
她当时被藏兵俘虏,先是给土司当“娃子”,被土司奸污。几年之后,土司把她赏给了手下的一个藏兵小队长。解放时,这个藏兵小队长因杀过红军伤员,畏罪逃走。老人没有生育,几十年便这样一个人过。如今多年过去,老人已离开人世。
□揭秘
实地采访查证挖掘还原历史
李升泉介绍,这本书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编撰而成,那时红军长征的书籍写的人不少,后来选择把长征放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历史阶段来描写。长征虽然经历那么多艰险九死一生,但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始终存在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共产党依旧没有放弃以一个国家政权的形式和蒋介石进行对抗。
这本书内容50%取材于纸质资料,其他50%来源于实地采访,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世的红军和老百姓那里了解到的。即使是从纸质上了解的史料也不是照搬,而是经过多方面查证对照。
整个苏维埃共和国6年历史,长征不仅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更是共产党第一次建立政权的考验。书中对当时共产党的内部分歧和斗争没有回避。起初,毛泽东等一部分原来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党中央领导人,与从莫斯科飞到中国进入党中央的领导存在某种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经历形成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是从史料中和实地采访获得。
在整个寻访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史料是鲜为人知的,有一些是过去党史上回避的内容,还有一些语焉不详的,这本书均给予客观呈现,有一个基本判断。这本书如果说值得一读,那就是在对史实的严谨和尊重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和还原下了很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