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行空33天 只需一个眼神默契无间

2016-10-17 07:0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二“马”行空33天

33天,这是一次漫长的飞行。

神舟十一号飞船计划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后将在两三天内与中秋之夜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393公里高的近圆轨道交会对接。随后,两名属马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4种措施保健康

在地球上感觉轻松自然的事,到了太空可能都是问题。飞行时间增长,失重环境将会给人体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和骨丢失等问题。此外,航天员返回地面时的重力再适应反应症状会较为明显,再适应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透露,为保障航天员健康生活、高效工作,本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航天员可在轨“看病”。

医监医保方面,飞行期间将综合利用医学询问、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定期实施健康状态评估;注重加强舱内微生物控制,并配置了预防治疗药品和有关医疗器械,来确保飞行期间航天员的健康。

失重生理反应防护方面,此次飞行配备了防护装备和锻炼设备,尽可能降低失重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使用套带,以防护飞行初期出现的头胀、鼻塞等不适反应;通过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穿着企鹅服工作,综合防护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和骨丢失等问题。

营养健康保障方面,此次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航天食品的种类,配置了近百种航天食品,食谱周期为5天,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同时还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感官接受性,这些食品可以满足航天员飞行期间的能量摄入和营养需求。此前,航天员曾试吃食品,比较满意。

心理支持方面,在专业心理医生支持、亲情交流、航天员团队沟通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支持手段,以缓解航天员压力,保证其心理健康。比如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改进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航天员可以随时和地面沟通信息、传递邮件,与亲朋好友进行音视频交流。

一周6个工作日

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说,这次33天的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食品在种类上比之前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加丰富,有近百种。

在神舟十一号自主飞行段,航天员可能会产生食欲不振,所以会配备粥等清淡的食物。

等正式入驻天宫二号后,航天员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样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他们的吃饭时间与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六大类产品,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都有,五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除了工作、吃、穿之外,别忘了航天员还有个人休闲时间。

在驻留天宫的30天中,航天员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一些在轨维修的试验项目等。航天员工作作息将是“6+1”模式——每工作6天,会有1天休息。利用个人休闲时间,航天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看看电影、拍拍照、与家人通话等。

新闻人物·大马

景海鹏:最多 最久 最高

10月17日,50岁的景海鹏将第三次开启自己的太空之旅。

前无古人。这一次,他将打破中国载人航天的多项纪录,成为中国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航天员——继完美执行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后,他创纪录地成为中国三度飞天的第一人。

老骥:志却不只千里

为什么还要飞?这是景海鹏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他微笑着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景海鹏属马。虽为老骥,志却不只千里。

“一个人每个阶段都有梦想。人的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大小不同的梦想串起来的。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一定会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实现目标后就无所事事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说。

上高中时,偶然间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2008年我的飞天梦想实现后,我就把新目标瞄上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梦想又一次实现后,很多人问,你还训练吗?我就笑说,不训练我干啥。”景海鹏说,“因为我的下一个梦想又萌生了,那就是备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

“只有这样,人才有追求,才活得充实。”他说,虽然航天员这个职业有风险有挑战,但“我热爱这个职业”。

事实上,这个生在农村、黄土地上长大的山西运城人,还有着更大的动力——回报祖国的栽培。

“我一个农村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景海鹏说,“我要回报国家。可怎么才是回报国家呢?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在地面实现不了的,通过航天员在太空实现,从而造福全人类。”

重游璀璨星空,俯瞰美丽家园,对景海鹏而言已不再像当初那般新奇。他说:“这次,就一门心思准备好任务,争取不留遗憾。”

老马:擅长“景式”训练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用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个牵头人,多操点儿心。”

景海鹏这样描述指令长的职责:“每天工作结束了,把完成情况写到日志上,并与地面指挥沟通等等。遇到紧急情况,我将代表乘组与地面进行沟通。这是指令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不仅要确保成百上千个指令准确无误地发送,还要组织各类实验有序开展;不仅要严格执行飞行计划,还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高效愉快地在天宫一号中工作生活。

这次飞行的时间更长,在轨操作更多,人也少了一个,对乘组的身心素质、工作能力、任务规划等方面要求也更高。

老马识途。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景海鹏,常在训练中对陈冬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实用的小建议,比如在失重环境下东西不能随意放、移动身体前必须先找好固定等等。

而“突击小测”更是包括陈冬、刘洋等搭档都领教过的“景式”训练手段:平时训练时,景海鹏会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问题,考考对方是否对所有知识技能都扎实掌握。

陈冬也属马,比景海鹏小一轮。在他眼里,景海鹏是他的榜样,“能与之搭档非常幸运”。

无憾:别当“差不多先生”

景海鹏喜欢上打篮球,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

个子矮,他就苦练精准的投篮绝技,从而成为队里的主力。他也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景海鹏把这份刻苦,坚持到今天。

在这次任务中,需要航天员参与操作的在轨试验非常多,因此即使是在所有考核都已通过的情况下,他和陈冬仍会拿出时间对一些在轨试验专门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要把地面专家希望达到的目标理念带到太空去实现。一些在轨试验之前我也没做过,所以怕在天上做不好,害怕到时会留下遗憾,所以要反复练习。”他说,“航天员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

训练之余,景海鹏也参加了不少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特别是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互动。“让孩子们从小萌生科学的梦想,这也是航天员任务的一部分。”他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那一颗种子很重要。”

这位“英雄航天员”却自称是个不称职的儿子、父亲和丈夫。航天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很难像平常人一样侍奉父母、陪伴妻儿。

“从嫁给我那一天开始,她就做好了准备。”但景海鹏依然记得第一次飞天时,妻子紧张得三天三夜没睡着,“希望这一次她也和我一样,不会有压力。”

至于带了什么上天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景海鹏神秘一笑:“到了天上再展示,给大家一个惊喜。”

新闻人物·小马

陈冬:六年磨砺一朝飞天

10月16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公布,阳光帅气的航天员陈冬就这样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是他的第一次太空之旅,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飞天的男航天员。

梦想:我就常想飞得再高点

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当航天员?

陈冬:我能当上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有一些偶然和巧合。高三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参加招飞体检,没想到一路过关,顺利成为了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强击机属于相对低空域飞行的机种,那些年我就常想飞得再高点,想着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

所在部队进行航天员选拔的时候,我恰好在西北大漠执行任务,没办法参加,当时心里还是有些小失落的,以为将与高飞的梦想擦肩而过。没想到,等任务完成回到部队后,仍然还有参加选拔的机会。面试我的是杨利伟,那时,他可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就这样,我一步步成为了航天员。从翱翔蓝天到宇宙太空,我的梦想也越飞越高。

记者:进入太空后,有什么心愿吗?

陈冬:我其实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把这次任务完成好,毕竟国家培养了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把我们送入太空,关键还是要做好各种试验,得到试验成果,最终把这些成果运用到国计民生上。

当然,我也希望可以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因为只有在太空才能完整地看到地球,看到祖国。

默契: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

记者:和景海鹏在一起合作了多长时间?

陈冬:我是2010年成为航天员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和景海鹏一起训练。6年时间的训练磨合,我们彼此都相互了解,越来越默契。训练的时候,基本上是他递一个眼神或者做一个动作,我就会马上给他竖个大拇指,因为心里已经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他有句话说得好:要百分之百的信任对方,但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对方。航天员是高风险的职业,所以我和他是生死之交,只有百分之百信任对方,才能彼此依赖。但是具体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对方了。因为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一些疏忽,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就要相互补位,确保每一个动作、指令都是准确无误的。

记者:如何评价景海鹏?

陈冬:在我心中,他一直是我的榜样。他的太空飞行经验丰富,在训练中给了我很多指导。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不光对别人更对自己。有时训练他会突然问我问题。他还是个非常细心的人,考虑问题非常周到。一次训练,我在穿压力航天服的时候,由于一个地方没卡好,手套戴得比较慢。这时,他已经戴好,我的心里一下子就有些紧张了。后来,他有些歉意地对我说,以后训练尽量做到步调一致,相互余光看一眼对方,防止一个人还没做完,另一个人早早就做完了,这样无形中会给对方压力。

深情:业余爱好就是陪家人

记者:孩子多大了?

陈冬: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5岁。现在正是调皮的时候,不太好管。

记者:有没有想过孩子以后子承父业?

陈冬:他们都挺喜欢看星星和月亮。其实我也畅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当我从太空看到祖国的时候,这两个孩子也在看着我。但是至于他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我对这个没有刻意的要求,如果他们有这样的想法,那我肯定会大力支持,还会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记者:平时都有些什么业余爱好?

陈冬:我的业余生活主要是陪家人、陪孩子。因为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太少了。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孩子们都缠着我让讲故事,有时候只能讲一两个故事就要匆匆回宿舍。

我和妻子相识的时候,我还是一名飞行员。刚开始,她也有顾虑,觉得飞行不安全。后来经过沟通,慢慢就习惯了。那时因为执行任务,经常半年回不了家,大部分时间是她在安慰我,总是说家里的事都放心吧。

所以说,只要有时间我还是陪陪孩子,陪妻子散散步、说说话。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刘欢 金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