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 专家:航天员可通过VR系统“见”家人

2016-10-17 14:3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神舟今入轨 明后奔天宫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李文姬)  据新华社电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欣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和航天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习近平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出征仪式 凌晨4时15分举行

10月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我们一定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从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以来,已经先后有10名航天员在太空留下属于中华民族的印记——中国航天员,已是太空常客。

继完美执行神舟七号、九号飞行任务之后,50岁的景海鹏迎来了他的第三次太空之旅。

这一次,他将成为中国飞行时间最久、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38岁的陈冬,2010年加入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在历经6年的磨砺之后,终于等到了他的首次飞天征程。

鼓励和祝福声中,景海鹏、陈冬登上车辆,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驶向发射场。

圆梦园广场——宇航东路——航天纪念塔——神舟友谊大桥——发射场,道路两旁,聚集了上千名送行的群众。

胡杨金黄,秋菊绽放。这条充满航天色彩的道路,在金秋时节,又增添了一分收获的喜悦。

距离问天阁5公里的发射塔架,稳稳地拥抱着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静静等待着两位乘客的到来。

5时15分,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飞船。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在两天内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今日上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陈海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设计师解永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兆魁接受记者采访,对神舟十一号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

距离50公里飞船可自主对接

记者:将10月下旬定为神舟十一号发射窗口,是否有特别考虑?

陈海鹏:本次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时间的选择更多是依据上个月天宫二号发射时间点来确认的。此次两个任务并行开展,一个天宫二号,一个神舟十一号载人。上次任务发射时间决定了这次发射的窗口,跟其他条件并没有太多关系。

同时,整个任务发射窗口的选择要考虑测控、天气、日月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多轮次综合论证形成本次的发射窗口。

记者:为什么发射时间点选择在7点30分?

解永春:这次神舟十一号主要是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和上一次天宫发射轨道有关,7点30分的发射时间比较直观地讲,就是在发射窗口的时间,正好天宫二号经过发射场,入轨之后神舟十一号刚好应该和它在一个轨道面上,以便于后面的交会对接。

记者:为什么天宫二号以及神舟十一号此次都选在酒泉发射?

解永春:不同的发射中心和不同发射任务相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它的地理位置,因为发射不同航天器轨道的倾角是不一样的,所以选择的发射场也不一样。

比如西昌,因为它的纬度比较低,通讯卫星在那里发射比较多;而酒泉倾角一般发射40多度倾角的卫星,一般飞船在这里发射,这取决于发射场的发射能力。一般来讲在哪儿建一个发射场,和它的运载能力相关,比如我们现在建的海南发射场,就是我们后续空间发射站的发射场。

酒泉这个地方有很多戈壁、很多沙漠,最终决定在酒泉,可能是考虑到载人航天的逃逸问题。逃逸有一个范围,其实非常好选择,沙漠里的逃逸范围至少是平地,如果是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它的旁边是大山。

记者:茫茫太空中,神舟十一号怎么找到天宫二号?

解永春:发射之后还要根据位置调整轨道,也就是通过神舟十一号的变轨不断接近天宫二号。到了一定的距离,大概在50公里左右时,神舟飞船上的测量敏感器就能够看到天宫二号,这时它就可以自主控制,接近天宫二号完成对接。是一个由远到近不断寻找的过程,原来距离比较遥远,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

通俗而言,在茫茫太空中天宫二号离地球的距离很遥远,这么长的距离神舟十一号要过去首先要知道天宫二号在什么位置,这是地面测控保证的。包括发射选择都是按照规划好的、选好的轨迹来设计。

航天员可在太空通过VR“见”家人

记者:有报道称中国计划到2020年时完成自己的空间站,天宫二号实验室对于空间站具有什么样的基础作用?

王兆魁:它其实就是空间站的一次练兵,细心网友可以注意到天宫一号当时起名叫“目标飞行器”,它主要就是显现交会对接这部分工作;天宫二号叫“空间实验室”,除了检验交会对接之外,里面做的各种科学实验更加丰富,能够支持比较长期的生活,这都是将来空间站的模式。

包括天宫二号,它除了对接神舟十一号之外,明年咱们还会发射天舟货运飞船,它也有一个对接,这就是将来空间站的模式,所以它基本就是一个小型空间站,能力相对弱一点,量没那么大,但功能基本是一样的。

记者:这一次在空中停留时间翻了一倍,加上在轨时间共33天,这个时间长度对于航天员有什么样的高要求呢?

王:要求提高了很多,对于航天员本身的体质、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都增加了要求,昨天航天员中心表示,如果一个人在封闭房间里待七天,就会很难受了,三十天就会有更多想法。

这次天宫上专门装载了VR(虚拟现实)系统,利用VR技术建立起心理舒缓系统,航天员可以在太空“见到”家人了。

已有欧美发达国家 开始跟中国寻求合作

记者: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有三个获奖项目也要跟着上到空中,包括太空养蚕等三个实验,为什么?   

王兆魁:这也是在于载人航天非常重大的目的,科普教育,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次神舟十一号发射,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看,影响力最大,尤其是香港,一国两制,毕竟和大陆不太一样,把香港中学生的项目拿上去做,对于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公众和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意义都非常大,效果非常好。

记者: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将实施返回,具体来说咱们的航天员是怎么返回到地面的?

王兆魁:第一个过程就是从393公里的轨道离开,因为轨道是靠速度达到这么高,它会一直沿着这个速度飞行,想让它降落就必须要减速,让能量降下来,首先需要火箭反推,反推之后它就无法在393公里的原轨道飞行了,会进入返回地球的轨道,当然这是要经过详细计算的,它的落点大概就是在咱们的着陆场附近。      

在高层的时候(80公里左右)开始有比较稠密的大气层,这个过程机舱外面会很热,还会有黑障,因为空气都等离子化了,空气会有短暂丢失,这期间基本是靠飞船和大气摩擦,把能量耗损之后减速的,减完之后速度依然很高。     

第一个阶段是火箭发动器减速;第二个阶段是大气减速;第三个阶段就是打开降落伞,降落伞快落到地面时,在着陆的一刹那还有反推火箭,使它的冲击尽量小。    

返回的时候,如果在天上轨道不太正常,我们除了主着陆场之外,还有副着陆场,最不行还有海上着陆场,以前都做过预案。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航天好像是科学家的事,什么时候会跟普通民众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王兆魁:咱们到2020年空间站上去之后,国际空间站恰好到了退役的年限,到时候整个地球就只有咱们一个空间站,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外的,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寻求跟咱们合作,好多年前所谓中国跟外国合作是外国的技术拿到中国来给中国做支持,将来空间站上的合作就是中国给他们提供条件了,反过来了。

同时,载人航天作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它有一个产业和技术牵引的作用,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好多是可以民用的,这些成果的转化在咱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