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界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1935年9月中旬,他们突破腊子口,过岷江,沿洮河的右岸向甘肃的哈达铺前进。
提到哈达铺,就不得不提那几份关系红军今后长征方向的报纸。很长时间,民间对这段历史的定论,会简而言之称其为:“一张报纸改变了红军命运”,或者是,长征落脚点选在了陕北是因为这张报纸的缘故。
的确,哈达铺之前,红军提出了北上的目标,但主要任务是突出重围、不被蒋介石消灭,但北上哪里,一直没有明确目的地。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根据在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发现的敌伪报纸提供的消息,决定红军到陕北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伟大转折。也因此,哈达铺,这个西北高原上以中药材集散而闻名的古镇,最后成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决策地、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事实上,在这里,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向陕北前进,到抗日前线去。
决战腊子口
打开北上通道
由于张国焘的一意孤行,懋功会师仅仅三个多月的红军分道扬镳。命运多舛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星夜兼程,继续向北方进发。阻挡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缺衣少粮的窘境,还有茫然未知的方向。
过了俄界后,中央红军进入了岷山西北部余脉,这里平均海拔将近3000米,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山路曲折,犹如羊肠。两边是悬崖峭壁,脚下的白龙江水流湍急,经过数日的连续跋涉,战士们饥寒交迫。
雪上加霜的是,被当地人称为天险的腊子口横亘在北上红军面前,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1935年9月16日,红军抵达这里。当时,驻扎腊子口的是国民党军十四师鲁大昌部。
攻打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曾提到,“要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别处无路可走。没想到在甘南这黄绿相间的漫漫土山中居然有此险峻地形。”
究竟有多险峻?“口子很窄,只有三十来米宽,仿佛这原本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斧劈开了似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条七八十米宽的河流,称为腊子沟,水深流急,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桥头筑有碉堡,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
国民党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山坡上还修了不少碉堡。连右岸半山峭壁的碉堡中,都有重兵扼守。山口往里直到岷县,还有四个团驻守。鲁大昌的部队固守住桥头和隘口,凭借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以机枪和手榴弹组成一道火墙。
红四团当时决定,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派两个连,由团长王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敌人占领隘口的目的。
在队伍里,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从上面放下绳索,战士们顺着这条绳索攀上悬崖,快速摸到阵地前,把手榴弹扔进了敌人的碉堡内。
激战中的国民党军,被突如其来的“天降神兵”打得不知所措。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天险腊子口终于被红军攻克。红军此后一鼓作气,追击敌军残部45公里,直至占领岷县大草滩。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聂荣臻事后回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措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进驻哈达铺
长征路上“加油站”
离开腊子口,前往哈达铺。
当地人把哈达铺称为“小岷县”,这里是周围各地通商的口岸,有两三千居民,也是红军北上、出川入甘的唯一交通枢纽。从川西北出松潘草地,翻过岷山进入甘南腹地,必然要驻足于哈达铺这个驿站。由此,可以东进西固、西进岷州,辐射整个洮河上游。
其实,哈达铺自明代以来就有集市贸易,这个镇子是甘肃南部地区远近闻名的旱码头。这一带盛产中药材,特别是当归,这使哈达铺成为西北中药材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一条长约1200米的街道上。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下,如今这条老街还保留着当初红军长征经过时的样子。街道两旁,赭红色的墙壁上,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还依稀可见。
腊子口战役结束3天后,1935年9月18日,还在向哈达铺地区前进的毛泽东致电即将进驻哈达铺的彭德怀,除了通报战况、敌情和后续部队的行动任务外,特别强调到达哈达铺的队伍要严整纪律,给当地人民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9月19日夜,北上红军来到哈达铺地区。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纵队渐次驻扎下来。由于雪山草地的艰难行军和连续不断的战斗,广大指战员的身体已极度虚弱。鉴于哈达铺民风淳朴、物资较丰,党中央决定在这里进行短暂休整,以恢复官兵体力。
补白
“大家要吃得好”
彭德怀《自述》中说,“出腊子口,行军中时常见到道旁有同志突然一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中央红军到哈达铺后,鉴于部队体质状况,总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全军上下每人发大洋一块。
当时哈达铺的物价低廉,5块大洋可买一头肥猪,2块大洋能买一只肥羊,2毛大洋能买一只鸡、20多个鸡蛋。于是,红军终于吃上了饱饭,各单位顿顿饭菜有荤有素,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也请来一起会餐。
后来,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也相继进驻哈达铺,在哈达铺和陇南境内共活动70天,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
几张大公报
促成落脚陕北的决心
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加油站”;另一件就是“定方向”。
在哈达铺,除了物质补充、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食粮——毛泽东从报纸上获得了陕北红军的消息。
9月20日,毛泽东收到了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派通信员送来的一张国民党报纸《山西日报》,上面登载了山西军阀阎锡山部“围剿”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同时,还收到了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在哈达铺获得的多份报纸。其中有几张天津《大公报》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的消息。
国民党的办报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些所谓的匪情报道,会给正处于困境中的红军带来如此重要的情报信息。
21日上午,中央机关到达哈达铺,毛泽东一到哈达铺,顾不上进屋休息,先到邮政代办所取了很多刊登红军活动情况的国民党报纸,然后回到临时居住的“义和昌”药铺,和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翻阅报纸。看了报纸后,大家很振奋。
当天,红军在中街戏楼召开了五六百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演说,向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
22日上午,党中央在毛泽东驻地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会上分析了形势,改变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向陕北进军,与刘志丹会合,到陕北建立根据地。
为了确保红军顺利进军陕北,党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一军团改为一纵队,三军团改编为二纵队,军委直属部队改编为第三纵队。全支队约七千多人。
下午,党中央又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了红军长征到陕北去的战略方针及陕甘支队的组成情况,并慷慨激昂地鼓励大家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