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告别于都

2016-10-19 13:3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长征渡口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决定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称作的长征。

1934年10月中旬,86000余名红军将士集结在于都河畔,为了使红军能顺利渡河,中革军委要求在近百里的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一时间,于都人民汇集起800余条大小船只和成千上万的木料、门板,献出来供红军架设浮桥。

于都县城东门有户姓曾的老爷爷,儿子参加了红军,儿媳生孩子刚满月,他将家里所有的门板扛去架桥又将自己睡的床板贡献了出来,在地上铺了禾草,上面垫上草席,就地而眠。

10月13日,曾大爷听说架桥工地上缺门板,回来跟儿媳商量,儿媳为难地说:“哪里还有门板啰?各家各户都捐出去了。”曾大爷一听:“是啊,可是现在情况紧急,红军就等着这几块门板铺桥呢!”曾大爷为找门板急得团团转。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对儿媳说:“呃,我看呐,不如将给我准备的那副棺木拆了,给红军送去?”儿媳一听,着急地说:“不行不行,老爷子呃,你走路都摇摇摆摆,万一……”儿媳背转身去,偷偷地抹泪。

曾大爷看出了儿媳的心思,笑着说:“你是怕我死了没法埋?哎呀,用张草席将我裹了,往黄土里一埋,不就归仙了?”说着,从屋角拿出了一把斧头,儿媳惊诧地问:“干什么,老爷子?”

“砸棺!”曾大爷握着斧头朝放棺木的地方走去。儿媳见大爷果真要砸棺,急忙扑上前去,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老爷子,你不能这么干!”说时迟,那时快,她扑在棺木上,用身体护住棺木,哀求道:“要砸,你就往我身上砸吧。”曾大爷高举斧头的手落了下来,他叹了口气,给儿媳说起了自己的辛酸家史。

原来,曾大爷一家靠打鱼为生,红军未来之前,终日以船为家飘泊在于都河上,受尽了渔霸劣绅的欺压。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于都,建立了于都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共产党带领泥腿子斗地主分田地,曾大爷一家才分到一间房子、二亩多地,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曾大爷的儿子还娶了媳妇,成了家。半年前,红军“扩红”,曾大爷的儿子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曾大爷语重心长地说:“好儿媳,难得你有这片孝心,现在,我们把棺木捐出去,稍后的日子,我们攒足了钱再买,现在红军是火烧眉毛等着这几块板救急啊!”儿媳听大爷说得有道理,继而一想,又担心地问:“我们将棺材板送去架桥,红军会不会嫌?”曾大爷说:“嫌什么,按我们客家人的规矩送棺材又送官又送财,送给红军这是大好事嘛!”说得儿媳也忍不住笑了。她见拗不过大爷,只好帮忙将棺木拆了,两人高高兴兴将寿木送到架桥工地。  

正在架桥的工兵连长知道了此事后,向前来工地视察的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汇报,周副主席感慨地说:“于都老俵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1934年 10月16日,17岁的李声仁和父亲、哥哥等人正在于都河的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就见几名红军在岸上招呼他们。他们把船撑到岸边,红军对他们说:“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忙渡河。”

当时于都河共有8个渡口,5个临时搭建了浮桥,剩下3个必须靠渔船摆渡。当听说是自己的队伍要渡过河去打“白狗子 ”, 李声仁他们心里高兴极了,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还立刻回家动员其他船老板帮忙。

傍晚5点多,鲤鱼潭渡口汇集了几十条渔船。渡河开始后,红军分批依次登上了渔船。大船每次坐10人、小船5人,来回一次约20分钟。

李声仁夫妻俩同撑一条船,丈夫在船头摇橹,妻子在船尾掌舵,600米宽的河面水流湍急,加上夜黑风大,稍不留神就会翻船。当他们把这支红军队伍全部送过河时,已是凌晨4点多了,手上已磨出许多血泡。

第3天,红军左翼后卫红5军团13师要渡河,李声仁等人从晚上7点钟开始,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官兵送过河去。当时,由于情况十分紧急,他们一直没有休息,直到凌晨5点才把红军全部送完。虽然这时他们个个累得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他们心里却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