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血战青杠坡

2016-10-19 13:4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88图片1

指挥所所在地——大埂上

青杠坡向南俯瞰部队北上必经之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为了避开敌人的合围,中央决定向四川进军。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中革军委把攻占土城作为实现北渡长江、进而“赤化四川”战略的第一步。

土城是赤水河畔的一个小镇,东、南、北三面山岭连绵,地势险峻,居黔北大道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镇子里一溜木板房沿着一条石板路,依山临水,错错落落,逶迤到河边。

1月27日,红军各部陆续到达土城。这时,川军郭勋祺、潘佐2个旅4个团(实为6个团)也向土城尾追而来,并抢占离土城东5公里的青杠坡、永安寺、寒风坳等高地,企图围歼中央红军。

1月28日凌晨5时,土城战斗打响了,红军3、5军团在彭德怀、董振堂的率领下,在土城东北的青杠坡阻击川军郭勋祺旅。

青杠坡是一个狭长的葫芦口地形,在这块凹地旁边,有三个山头——桐梓窝、尖山、营棚顶。桐梓窝、尖山两个山头呈犄角这之势,正好对川军形成了居高临下、南北夹击之势。而营棚顶红军没有占领,留给了川军,而这正是此战的胜败关键之地。

川军占领营棚顶后,建立了反击阵地,赶来川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从营棚顶进入战场。围绕营棚顶,红军和川军展开一场拉剧战,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甚大。

红军战士问:“营长,这回‘双枪兵’怎么这么能打?”

“不是,对手是川军,不是王家烈的‘双枪兵’。”营长大声说。

激战了大半天,战斗还在残酷地进行着,川军不但没有溃退,反而越来越多。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发现川军不是4个团六千多人,而是6个团一万多人,跟红军投入战斗的兵力相当。

下午1时左右,川军依仗兵力优势和武器精良,采取小正面、多梯次、连续冲锋的战术,企图动摇红五军团阵地。红军子弹和手榴弹快打完了,为节省子弹就用石头砸敌人,最后连石头也所剩不多了。红军打退川军的13次冲锋,牺牲很大,阵地岌岌可危。

前面是强敌,后面是赤水河,红军处于背水作战的危险境地。

关键时刻,中央首长(即毛泽东)问:“附近有部队吗?”

身边的陈赓回答:“有,我们的干部团。”

中央首长(即毛泽东)说:“上去,跟着总司令把敌人压下去。”

陈赓大喊:“干部团集合!”

干部团是红军精华,都是身强力壮、富有战斗经验的年轻连排干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舍得投入战场杀敌的。

在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带领下,干部团的战士开始反冲锋。当时敌我犬牙交错,扭杀成一团。

当红军首长(即朱德)率领几个同志,刚爬上一个小山梁时,突然遭到二三十个敌人冲过来。红军首长(即朱德)异常沉着,指挥强占地形,说:“别慌,等敌人靠近一点开火。”他迅速地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一支盒子枪,喊了声“打!”两个敌人应声倒下,战士们的机关枪齐向敌人猛射。干部团的十几个同志这时从敌人侧后杀了过来,二三十个敌人除几个逃跑外,其余全部毙命。

战斗呈现胶着状态,川军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军情万分危急!

黄昏,中革军委当机立断: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

1月29日凌晨,红军撤出青杠坡,兵分三路,从元厚、土城渡过赤水河即一渡赤水。

责任编辑:王丹(QJ0014)  作者:宋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