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吴起镇“切尾巴”

2016-10-19 14:0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06

今日吴起胜利山一角 袁军摄

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通道。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

第二天,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几个战士在哈达铺的一个邮局里,看见一大堆国民党报纸,报纸上登载着这样的消息:“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8县,半赤化者10余县。现在共军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赤军者2万”。

战士们把这几张报纸交给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领导,大家喜出望外。毛泽东又找参加长征的原陕西地下党省委委员贾拓夫询问陕北的情况,于是作出决定,“到陕北去,找刘志丹。” 

为了加强指挥、统一行动,9月22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直属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2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唱着《到陕北去》的歌,向陕北挺进。

1935年10月7日下午,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主峰;10月19日下午,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

陕北老乡并不知道中央红军的到来。老百姓看到,沿着头道川的崎岖河谷,来了不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军队。有人就问他们是啥人?由于红军战士的南方口音,当地老百姓把“红军”听成了“方军”。陕北人只知道有红军、白军,不知道“方军”是什么人,还以为是被称为“奉军”的东北军来了,所以人们几乎都跑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只留下老弱病残。

红军进入吴起镇,没见到几个人,但是发现一孔窑洞门口挂着的一块“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后,看到镇上贴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等标语,老乡家的门一推就开,整个镇子显得荒凉、没有生气。战士们也有些纳闷,怎么苏区老百姓还怕红军?

镇上没走的老乡发现:这支“奉军”不进老乡的家,而是就地宿营,埋锅,造饭,挑水,扫院子;晚上露宿在外,冻得直哆嗦。心想:“怎么和刘志丹的红军一样啊!”有些胆子大一点的老乡就问:“你们到底是啥人哪?”红军说:“我们是朱毛红军哪!”这下老乡才明白,由于口音不同,错将“中央红军”听成了“中央奉军”。

误会解除了,吴起镇白沟洼村苏维埃主席宗世喜让人进山将其他村民找回来。地方政府和红军接上头了,动员群众出粮出草,迎接中央红军。傍晚,他们在洛河边扭起了大秧歌,整个吴起镇沸腾了!

红军进入吴起镇,喘息未定,国民党的骑兵就尾追而至。红军决定切掉这条尾巴。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到了根据地,叫花子打狗——已有墙可靠。我们决不能把敌人引进根据地,打它个胜仗,作为送给陕北人民的一个见面礼。

05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油画

10月21日晨,中央红军埋伏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及胜利山,专候国民党骑兵的到来。7时,东北军骑兵从头道川下来进入红军的口袋阵里。9时左右,战斗全面打响,山上红军的刺刀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步枪声、机枪声、迫击炮声响成一片,就像手拍簸箕发出的沉闷而有节奏的声音。

“切尾巴”战斗中给红军带路“脑后摘金瓜”的就有17岁的后生蔺生方。

19日那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吴起镇刘河湾村17岁的后生蔺生方和3个小伙子在地里干活,听说附近要打仗,很好奇,便跑到红军聚集的地方想看个究竟。刚一到白石嘴子梁,4个红军战士过来了,他们吓坏了,撒腿就跑。伙伴跑掉了,而蔺生方被红军拽住了。

红军战士把蔺生方从白石嘴子梁带到新赤院。一个大官很和善地问:“小鬼,你是哪的人?愿意给红军帮忙吗?”因为害怕,蔺生方只好点头同意。

第一天,红军就让蔺生方帮着买粮食,红军见什么买什么,猪、羊、粮食,只要能吃的东西都买。第二天,红军让蔺生方带路。蔺生方觉着这支队伍对人很好,就答应了。

当时,马鸿宾骑兵团指挥部设在二道川塔儿湾,派人给金佛坪张廷芝团送信,让张廷芝协助阻击红军进入二道川。

没想到信落在了红军手上,红军立即部署,选一个排30名战士,晚上由蔺生方带路,摸黑出发了。

到达二道川塔儿湾对面山上,红军占据有利地形,埋伏好,枪口对准塔儿湾马鸿宾骑兵团指挥部。天亮以后,马鸿宾骑兵团指挥部正准备吃早饭,排长一声令下:开火!红军战士一齐开枪。这突如其来的枪声,让敌人乱了方寸,死伤不少,其余的仓皇而逃,红军缴获了很多战马。

两个多小时漂亮的“切尾巴”战斗,一举歼灭国民党的追兵,中央红军在吴起镇站稳了脚跟。“切尾巴”战斗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也是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

中央红军历时一年零两天,行程二万五千里,到达吴起镇,标志着中央红军伟大战略转移胜利结束。吴起,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由于成为红军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冯强(QN0011)  作者:徐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