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小妹李中秋、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李中权
1933年10月,担任蒲家场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年仅18岁的李中权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四川达县牌河,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发展红军队伍。父亲李惠荣、母亲、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李中秋,弟弟李中柏、李中衡都参加红军。
1935年3月28日,嘉陵江战役打响,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李中权全家除了已经牺牲的父亲,8口人跟着红四方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
1936年3月一天的黄昏,在西康省雅安宝兴城宝街头拐弯处的一幢二层小木楼上,透过楼上的小窗,李中权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艰难走来,后面还跟着三个孩子。这不是朝思暮想的母亲,还有弟弟李中柏、李中衡和妹妹李中秋吗。
分别已经整整两年,音讯隔绝。忽然在宝兴城的夕阳里,母亲和弟弟、妹妹迎面走来了,这让李中权有一种犹如梦境般的感觉,他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李中权把母亲和弟弟、妹妹接到自己的房间。这一夜,母子谈得很多、谈得很晚。深明大义的母亲,再三叮嘱儿子李中权,要全力搞好工作,不可为她们分心。她惟一的心愿,就是把年幼的孩子们拉扯大,把他们交给红军,为革命增加力量。
面对这样坚强的母亲,李中权原先搜肠刮肚想好的几句宽慰话,早已被涌出的泪水所淹没。他感到,帮助母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真实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她。这就是:红军要继续长征,前面是雪山草地,后面是国民党追兵。惟一的办法是跟着红军,继续前进。母亲仔细地听着,灯光下,老人家显得更加坚毅和可敬。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的嘱咐声中,李中权恋恋不舍地与母亲和弟弟、妹妹告别,带着部队出发了。
三个月后,1936年6月的一天,已担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的李中权,率领部队行军经过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时,看到路边有位老妈妈,正在两个后生的搀扶下吃力地行走着。这是母亲。李中权立即跳下马扶住了母亲,把背包放在地上让她坐下来歇口气。
看着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母亲,李中权心里刀割一般地难受。能为母亲治疗一下该有多好啊!可是在这样艰苦的长征途中,到哪里去找药呢?
“政委,部队越走越远了。”警卫员轻轻地催着李中权。
他不忍心留下重病缠身的母亲和年少的弟妹,可红军独立师更不能缺少政委,这真是两难选择啊!看着李中权万分为难的样子,通信员迟疑了一会儿说:“要不,我留下来照顾伯母吧!”
“不行,北上的红军一个也不能少。”看到李中权有些心动,母亲断然拒绝了。“我能走,两年都走过来了,还愁走不到陕北?”
看着母亲牵强的微笑,李中权知道,这一次,也许就是自己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于是,他解下自己的粮袋,牵过自己的战马,拍了拍弟弟李中柏的肩头,把缰绳交给他,含泪挥别母亲,去追赶前面的部队。
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马的帮助,母亲和弟妹们翻过了大雪山。可到了草地,50多岁、一双小脚的母亲再也走不动了。她身上长了一个大脓疮,终日剧烈地疼痛。弟弟没有办法,就用妈妈别头发的簪子,把脓包挑破,流了很多脓。
弥留之际,母亲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着红军走到哪里了?久久不愿咽气,直到弟妹们再三表示:一定找到“三哥”,一定参加红军,她才闭上了双眼。弟弟、妹妹忍着悲痛,含着眼泪,用手挖泥土,掩埋了母亲的遗体。
1937年春节,李中权、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和年仅9岁已经是小红军的幺妹李中秋,相聚在延安宝塔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