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舍己救人的“川娃子”

2016-10-19 14: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3

会宁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关于小红军勇救百姓的展示,上左图为描绘当时救人场景的版画,上右图为小红军画像,下左图为敌机轰炸,下中图为被救者中年时的魏煜,右下图为魏家祖坟旁小红军的坟冢。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县城,与先到达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在陇南牵制敌人的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迅速北上,于10月22日,到达会宁县东北的将台堡(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会宁会师期间,国民党空军的飞机经常来袭扰轰炸,轰炸的重点目标就是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会宁县城。

1936年10月9日上午,风和日丽,会宁城的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上到处飘扬着红旗,城南门搭起了欢迎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简易彩门。几个红军小战士在小队长“川娃子”的带领下,在红军总司令部附近的街上贴标语。小战士三人一组、各有分工,一个负责刷面糊,一个负责张贴,另一个负责把标语抚平、粘牢靠,干得热火朝天、有条不紊。他们一边刷标语,还一边哼着刚刚学会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

小红军“川娃子”的父亲、哥哥都死在了国民党军队的屠刀之下,母亲在给红军送粮食的途中,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一家人都为革命牺牲了,只剩下他一个独苗。12岁的“川娃子”参加红军后,就把红军队伍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没有大名,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呼他“川娃子”。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川娃子”14岁了。别看年龄不大、个子不高,可是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了。“川娃子”长得面容清秀,两道浓浓的剑眉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平常爱抿着嘴巴,说话、唱歌都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

住在会宁县城东关的贫苦市民魏鸿儒是个读书人,红军占领会宁后,他主动来到总司令部帮助小红军战士抄写文件、撰写公告、书写宣传标语。9日一大早,魏鸿儒像往常一样,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邢家大院里的红军总司令部,不时地和街上的红军战士打着招呼。

“川娃子”等几个红军小战士和魏鸿儒爷俩很熟了,都称呼魏鸿儒为“魏伯伯”,也非常喜欢3岁的的小魏煜,总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子弹壳、小木手枪送给他玩。小魏煜也喜欢小红军战士,总喜欢跟在他们后边,不停地叫“哥哥”。

10点左右,魏煜跟着贴标语的红军小战士来到县城西门的一条街上。忽然,远处传来了敌机袭来的轰隆声。“川娃子”扬起手大声喊道:“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

街上的市民们听到喊声,立即散开,隐蔽起来。可年幼的小魏煜根本意识不到危险,还独自在街头玩耍着。敌机的炸弹呼啸而来,落在了距离小魏煜不远的地方。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小红军“川娃子”飞身而出,猛地将小魏煜扑倒在地,护在了身下。

“轰”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一阵硝烟过后,小魏煜得救了,小红军“川娃子”却躺在了血泊中。红军首长和红军战士们都赶来了。经查看,小魏煜左腿受了轻伤,右手指头被炸掉了两根,吓得哇哇大哭着。红军首长(实际是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抱起小魏煜交给卫生员,让他们赶紧到司令部卫生室救治。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川娃子”, 红军首长(实际是朱德总司令)眼里含着眼泪,单膝跪在地上,双手托着把他抱了起来。魏煜的父亲魏鸿儒跑来了,他从红军首长(实际是朱德总司令)手中接过“川娃子”的遗体,泣不成声。

为了表达救命之恩,魏鸿儒的请求红军首长(实际是朱德总司令)同意把“川娃子”安葬在魏家墓地。在“川娃子”的墓前,魏鸿儒抚着坟上的土,对自己的家人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时,都要先给“川娃子”的坟添土,世世代代都要永远记住红军的恩情!

会师会宁后,经历长征洗礼的红军迅速完成休整和改编,渡过黄河,勇敢奔赴抗日前线!

责任编辑:冯强(QN0011)  作者:徐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