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太空生活后顺利回到地球。至此,中国空间探索历史上的里程碑式“33天征途”完美收官。
昨天上午,两位航天员就开始忙着为回家做最后的准备。指令长景海鹏主要负责收拾轨道舱,他进行了18项工作的确认、检查;航天员陈冬负责收拾返回舱,他一共进行了13项检查工作。在这些检查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两位航天员便穿上了舱内航天服,坐进返回舱内,关闭了舱门。
11时38分,飞船完成了轨道舱的泄压,轨道舱开始处于真空状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回家”的那一声呼唤。
终于,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一次调姿开始!”只见飞控大厅左侧大屏幕的三维仿真动画显示:飞船缓缓地转动着,飞行姿态逐渐变化。中心参试人员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变化,这是飞船返回地球的关键一步,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飞船要么进入不了大气层,要么会被烧毁在大气层。
“第一次调姿到位!”此时,飞船调整至偏航90°位置。
13时12分,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之路又迈进了一步。
“第二次调姿开始!”
……
“神舟十一号,返回制动开始!”飞船推进舱喷出耀眼的火焰,开始减速,沿着预定的返回轨道直奔地球而来。此时,天链一号01星成功与直升机机载中继终端建立通信链路,屏幕上出现搜救直升机起飞的画面。
13时17分,发动机关机,飞船进入返回轨道。
“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神舟十一号报告飞船状态正常。”画面中,返回舱内,航天员景海鹏不断举起工作手册核对、查看。
“还有30秒!”景海鹏说。陈冬回应:“明白!”
200公里,150公里……飞船按预定轨道向地面靠近,并已逼近大气层。
几分钟后,大厅里调度传来“推返分离”的口令,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随即,返回舱进入“黑障区”,与地面的联系暂时中断。此时,神舟十一号飞船已进入祖国的上空,开始依靠自身动力调整姿态。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飞控中心一片寂静,大家都在屏息等待。不久,卫星实时传回主着陆场直升机拍摄到的画面。“发现目标!”此刻,飞控大厅的画面中,返回舱正身披火焰战衣在归途中极速下降,越来越亮,越来越近。
“抛减速伞!”“开主伞!”“跟踪正常!”“返回舱抛防热大底!”……在完成了一系列精准到位的规定动作后,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地面搜救人员和直升机立即展开现场搜救。很快,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之后不久,航天员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并解开了束缚带。医监医保人员进舱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状况,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14时33分,飞控大厅传来了航天员景海鹏洪亮的声音:“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01感觉良好!”接着是陈冬:“02感觉良好!”
景海鹏、陈冬,我们的两名航天员胜利回家啦!
14时40分左右,在医监医保人员的护送下,两位航天员相继出舱,他们全程频频招手,示意状态良好。随后,工作人员用半躺式的座椅将两位航天员送到直升机上,对他们进行心跳、脉搏等常规医学检查和重力再适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展望
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明年启动
工程技术人员有望成为航天员
本报讯(记者 刘可)昨天下午,随着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的顺利自主出舱,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记者在国新办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名航天员已按计划回京休养,长征7号明年将发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开始,科研技术人员有望成为航天员进入太空。
本次任务是我国航天员首次突破30天在轨驻留的任务,挑战巨大,也是实现长期载人飞行承上启下关键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两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由于太空驻留时间比较长,身体恢复要有个过程,目前暂无后续活动计划。等充分休养、身体恢复后,再来安排后续计划。同时,这次飞行任务搭载了太空养蚕、水膜反应和双摆试验三个香港中学生的太空搭载方案比赛获奖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太空养蚕试验里6只蚕宝宝中的5只已顺利结茧,水膜反应试验也顺利生成薄膜,双摆试验完成了运动影像摄制。研究人员将对这些蚕茧、薄膜等开展科学研究。
目前,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正在总装测试,计划明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并开展推进剂补加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主要承担为空间站运送消耗物品的任务,包括航天员吃的用的,以及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
随着空间站工程任务的启动,未来需要有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的航天员队伍。对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总体方案,计划于2017年正式启动。为了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需要,选拔范围将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职责。这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认真地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