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18日结束的联合国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于19日凌晨3点闭幕,创下10年来缔约方会议结束时间最早的纪录。一通鼓掌后,连日鏖战的各国谈判代表们迎着月光陆续走出主会场,能容纳数千人的马拉喀什厅转眼空空荡荡。
谁在代表中国发声?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谈判代表?“国是直通车”为你一一揭秘。
在中国代表团成员中,“80”后是主力,“70”后也不少,男性居多。他们中既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环保部等部委的官员,也有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清华大学等机构和学校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大多不是搞谈判出身,技术型为主,既有学环境相关专业的,也有学能源的和国际政治的。既有从2000年左右就参加谈判的“老人”,也有今年刚加入团队的“新人”,有几个是“90后”。
要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除了在专业上有过人之处,还需要满足三大基本条件。
第一要身体倍棒,倒个时差分分钟,早起熬夜样样通。
按惯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在五大洲轮流举办。由于近200个缔约方利益诉求相当多元,气候大会基本没法按时闭幕,打“加时赛”是常有的事。这种“加时赛”少说也有20多个小时,最长甚至超过48小时。为使大会能顺利闭幕,各国谈判代表这时就会全力加班加点,争取能尽快得出“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和精力足够充沛,能迅速投入工作,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就成了谈判代表的必备素质。
多位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告诉“国是直通车”,他们几乎没有倒时差的概念,基本上一到会场就马上开始工作。像这次,北京和马拉喀什有8小时时差,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一点钟多抵达酒店,两点半就召集主要谈判人员了解谈判进展。
气候大会的工作强度到底有多大?可以感受下解振华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的一天。
这位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上班时间”是从早晨6点50分开始的。天还没大亮,解振华就和三五同事匆匆走进下榻酒店的餐厅。他同时做着三件事:吃早饭,研究当天的活动日程,和同事讨论工作——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已进入第二周,各国开始交锋核心议题,他要赶在8点前到中国代表团办公室开例会。
8点,例会准时开始。在大约70分钟时间里,解振华听取了近20个人关于各组谈判进展和主要问题的汇报。有时在听完同事一大段报告后,他会追问:“你们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
这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例会结束了,每个人发言时间不超过4分钟。
此后的10个小时,解振华是这样过的:
9点20分许,出席“中国角”主题边会并致辞;10点半左右,会见联大主席汤姆森;中午,在办公室会见部分中方参会人员。
这期间,走在会场内外,不断有人和这位活跃在气候谈判一线多年的中国代表握手寒暄,或者请求合影。
之后是参加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和摩洛哥国王见面……解振华吃上午饭时,已是下午四点多。晚上他的日程也排得满满当当:柬埔寨的环境大臣要见,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UNDC会议要参加。回到酒店时,夜色已深。而解振华的秘书高健说,这是他比较轻松的一天,“才十几场活动”。
在大会的冲刺阶段,连续30多个小时不合眼更不是什么新鲜事。
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最后72个小时,他才睡了两个小时。参加了6年气候谈判的裴亮回忆说,他最高纪录是连续40个小时不眠不休。那是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因围绕“国家自主决定贡献”这几个词怎么表述意见不统一,各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磋商。会议在延期一天后顺利闭幕时,“感觉整个身体都透支了。”
第二要内心强大,忍得了寂寞,顶得住压力。
出差是谈判代表的家常便饭。对他们来说,很多人每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在这种出差频率和节奏之下,想多一点个人生活,或者陪陪家人,都几乎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