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5日通报,今年下半年以来,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处理,其中107家景区被摘牌。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A级景区管理不严、重申请轻管理等,导致一些景区场所变身水疗会所,甚至出现长期停业不摘牌的“僵尸景区”。
“挂羊头卖狗肉”的A级景区
在本次处理的367家景区中,有255家4A级景区被处理,占全国4A级景区总量的9%。
“我们从来不知道五爱服装批发市场是个景区,竟然还是4A级。”在公布被处理了13家景区的沈阳市,土生土长的市民孟梦告诉记者。孟梦口中的五爱服装批发市场,在2009年12月作为“五爱市场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时隔7年被摘牌。
类似“挂羊头卖狗肉”的A级景区还有不少,往往打着旅游的招牌,却主营商场、商贸城、步行街等。
此次被取消4A级资质的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此前被发现景区多处场所对外承包变更为餐馆、水疗等项目。而被警告的河北省辛集市辛集国际皮革城景区,则官网信息基本都是旺铺招商、市场动态等内容。此外,一些A级景区甚至早已停业,成为“僵尸景区”。此次被摘牌的4A级蚌埠闸水利风景区,部分景点长期停止对外运营。去年底,河南被摘牌的焦作市穆家寨景区早已关门,鹤壁市康乐村景区也已改为驾校,不再经营旅游业务。
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记者调查,有些地方争创A级景区时全力以赴,拿到金字招牌后疏于管理。
专家认为,景区之所以重建设轻管理,背后是A级景区监管长期疲软。按照规定,4A级及以下等级景区复核工作,主要由省级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和实施。复核分为年度复核与五年期满的评定性复核,年度复核采取抽查的方式,复核比例不低于10%。
即使这种低频次的复查,往往因地方相关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流于形式。
专家建议“能进能出”常态化
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协同相关部门,酝酿推出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认为,新的管理办法应对景区出现何种问题、加以何种处罚等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A级景区复核监管更加规范,有据可查。
专家认为,景区A级管理应从“检查一阵风”到“黑名单”制度化。只有将“能进能出”的机制常态化,在目前10%的抽检比例上,增加暗访频次、抽检比例,并适当考虑每年退出的量化比例,增强红线意识。
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