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出版 用原始档案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2016-12-13 10:33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真相不容歪曲! 《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出版 用原始档案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精选近200件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计划推出中、英、日文三种版本。

今天(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2日上午,“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系列图书在宁首发。20多位学者从4000多万字的史料中精选近200件史料,编纂《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丛书,采用以图证史、以档案史料传承记忆的方式,揭露侵华日军暴行,还原历史真相。

记者 仇惠栋 

铁证如山

精选近200件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

《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丛书主编之一,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介绍,为了厘清南京大屠杀史实,100余位学者曾花费10年时间,远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档案馆、图书馆及各类史料收藏机构,收集了5000万字的日文、英文、德文、法文及中文等原始史料,汇编成4000多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但是4000多万字的体量太大,普通民众很难去了解,一些重要史料淹没其中。”张宪文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记忆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组织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研究机构20多位专家学者,从今年5月开始,花了大半年时间,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多家国内外档案馆、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档案文献中,精心挑选了中方、日方、第三方以及战后审判四个方面的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近200件,编纂了《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一书。

记者注意到,这一丛书的专家团队中还有日本历史学家、日本都留文科大学名誉教授笠原十九司。张宪文告诉记者,作为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者,笠原十九司10月份专程来到南京,和中方的专家一起研讨书稿,从日方学者的角度提供宝贵的建议。

以图证史

让原始档案与读者“对话”

以图证史是这一丛书的最大特色。《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首次采用档案图文对照形式编排,在呈现原始档案图片的同时,对重点文字进行节录、翻译,与图片一起呈现,让原始档案能够直接与读者“对话”,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图片或文字证史的方式,增强可读性与可信性。张宪文说,有关日军在南京实施的暴行,中方、日方和第三方都有大量的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可以证实。

作为受害者,程瑞芳、蒋公穀等中国幸存军民,在当时的日记或之后的回忆、呈文中控诉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南京大屠杀期间协助美籍教师魏特琳管理学院难民收容所,她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间,逐日记录了亲眼所见的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

作为加害者,直接参与或见证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官兵、随军记者,他们的日记、书信或回忆,是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真实记录与罪证。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传教士、教师、医生、记者、企业机构和使领馆人员等第三方人士,作为日军暴行的见证者,在其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外交档案中,详尽、真实地记载了日军的残暴行径。张宪文说,把史料档案和照片等原始材料“一对一”以最原始面貌呈现,客观,真实,更具文献性质,既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者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通俗读物。

据介绍,丛书计划推出中、英、日文三种版本,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明年计划推出英文版和日文版。

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纂出版的《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十卷本)昨天也首次亮相,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亲历、亲见、亲闻日军暴行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西方人士为写作对象,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借助大量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国际义士们的勇敢和大义,也从全新的角度还原这场人类浩劫的真相,加深世人对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进一步理解。此外,首发仪式上与读者见面的还有《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③》、“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丛书(《南京大屠杀真相》和《中国“慰安妇”》真相)等。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