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总动员令”下,迈上了实质性推进“快车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所来带的市场机遇振奋了一大批中关村企业,立足北京、布局津冀成为中关村企业自觉的集体行动。中科紫光、精雕科技、千方集团、神雾集团……这些企业纷纷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布局京津冀: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落地和生产在河北、天津,成为业界的共识。
协同创新正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连结、优势互补、协同进步。北京中关村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也更加凸显,仅2016年1至7月底,中关村企业就在津冀两地新设立分支机构687个。
随着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接连布局、科技成果接连不断地跨区域转化落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跨区域延伸等重要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关村携手津冀打造的创新驱动经济新引擎正不断迸发出蓬勃的力量。
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
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这几天,朱希铎与他带领的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团队格外忙碌。他们在天津滨海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分平台正加速成型。天合作为首批签约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主体之一,计划2017年上半年完成基础平台建设。
在渤海湾畔,一处规划用地10.3平方千米、总建设面积575万平方米的园区日前正式挂上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标识,成为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条的关键一环。
包括天合在内,有来自北京中关村的45个、投资额达350亿元的创新项目日前正式落地天津新园区,在移动互联网、健康医疗、跨境电商、科技金融等产业方向集中发力。
“未来北京的数百科研院所与天津河北的产业需求、创新资源将实现远程视频对接,专业技术转化经理人跟进等系列服务。在天津滨海,也就好像在北京中关村一样,获得一手创新资源与服务。”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说。
在天津市相关负责人看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成为“桥梁”,引进中关村创新资源、政策、人才,尤其是借鉴中关村的创新服务理念与经验,夯实天津的创新生态。
天津的开放港口与产业基础,正与北京的科研资源、科技服务业产生“化学反应”: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为突破,连结两地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形成新生态,园区合作将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承德节能环保及大数据产业集聚园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两年来,中关村推动的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正快速成型,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落地:
创新驱动经济的“源头活水”
天津艾思科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馨一年多前结束了在北京的科研工作,来到天津创办企业。
“北京的项目到天津进行产业化,现在是很流行的事情。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是视频监控火警,在北京虽然有很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资源,但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销售设备,不能停留在实验室,还要依靠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天津在这方面有优势,我们的很多设备都在这里生产和应用。”张德馨说,如今两地协同成为常态,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9月29日,30余项中关村的最新科技成果面向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及河北保定、曹妃甸、石家庄(正定)、张家口、承德等地企业集中发布和推介,这些成果涵盖环保技术、智慧城市、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康养技术、储能技术、可穿戴设备、食品安全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质环保材料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当天,众多成果活动河北、天津企业青睐,初步达成了落地转化意向。
2015年4月18日,中国技术交易所运营“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平台”在石家庄市科技大厦正式上线,“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同期揭牌。该平台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宗旨,依托中技所全流程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技E网,推动河北创新资源与全国及境外创新资源的融合,建设成为区域内科技成果交易的市场平台。
截至目前,“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平台”已汇聚河北各类创新需求2000余项,导入创新项目5000余项,为促进河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科技成果资源。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化落地正成为中关村携手津冀打造创新驱动经济新引擎的“源头活水”。
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内在需求
“到天津去!到河北去!”尝试接触河北的项目没多久,中关村科技租赁公司今年就把天津、河北与北京本土的业务占比划定为“三七开”。
“比如企业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资金不够,那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提供这个设备的租赁融资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黄闻说。
科技金融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关村,像黄闻一样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人才汇聚,过去10年,中关村在科技金融领域,已形成了覆盖投资、贷款、保险、租赁、知识产权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如今,这些服务模式正逐步向津冀两地快速延伸。
津冀两地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创业孵化、平台服务等创新创业资源迅速地引入了津冀的多个地区。
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招商局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成立了“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展规划咨询、园区开发、运营服务、产业整合等业务,联合天津宝坻、河北保定、承德、张家口等14个地市政府及金融机构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采取“1+1+N”模式(即1支母基金,1支协同创新基金,N支区域子基金),为区域重点产业化项目、创客空间、共建园区提供融资支持。
中关村发展集团、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关村领创空间”,将线上虚拟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空间相结合,推动中关村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平台等要素向津冀辐射。
2016年07月09日,京津冀地区首个跨区域众创联盟组织——“京津冀众创联盟”正式成立,包含腾讯众创空间、阿里云创客、百度众筹、盛景网联、创新工场等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内的57家双创机构和企业加盟。联盟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优选服务”为机制,将打破区域资源壁垒,充分整合三地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推动几个项目落地,或者是简单地共建一个园区,更重要的是共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的大区域。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认为,协同创新的目标不仅能够帮北京创业者到天津、河北发展,还要培育天津、河北本地的创业环境、创业生态,让天津、河北自己也拥有更好的创新创业“摇篮”。(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