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正逐步成为群众信访主渠道

2016-12-13 21:23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正逐步成为群众信访主渠道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卢俊宇)13日上午,全国网上信访基层应用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信访局副局长范小毛表示,自去年全国网上信访工作会议以来,目前逐步形成了“信访网上投、事项网上办、结果网上评、问题网上督、形势网上判”的工作模式,网上信访正逐步成为群众信访主渠道。

会上,山东、浙江、民政部和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11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这些经验做法是全国网上信访工作的一个个缩影,体现了网上信访工作的创新成果,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搭建网上信访工作平台 让群众少奔波、多受益

记者从会上了解,国家信访信息系统2015年1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加快构建集投诉、办理、查询、跟踪、监督、评价于一体的全国网上信访综合应用工作平台。目前,国家信访局已实现了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县三级信访工作机构、84628个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33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的互联互通。

另外,着眼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今年7月1日和9月1日,国家信访局相继开通手机信访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后,安徽、湖南、新疆等14个省份设立了手机信访,河北、内蒙古、贵州、甘肃等21个省份开通了微信信访,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服务。

同时,各地大力推动本级网上信访平台资源整合,天津、浙江等地把领导信箱与系统对接,把分散的网上信访“小窗口”整合到一个网上投诉大厅,减少群众重复投诉、部门重复交转,实现“一网通”。江西、山东、湖北等地在县、乡建立网上信访自助服务设施,更好地方便群众。

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全国网上信访量97.1万件次,同比上升102%,有效减少了群众信访成本,实现了群众少奔波、多受益。

及时就地解决合理诉求 抽查已化解积案防“凑数”

各地紧紧抓住解决问题这个核心,严格落实责任,对网上信访事项加大初次办理、重复治理和积案化解力度,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山西、吉林、宁夏等24个省份制定了网上信访办理规则,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将规范化要求贯穿办理全过程。同时,对群众初次信访,做到应交尽交,交办督办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问题及时解决。

今年7月1日,国家信访局出台了《信访事项简易办理办法》。各地认真落实,对诉求简单明了的,做到日收日清,当天答复;对一般信访事项10天内办结,更加方便快捷地受理、办理信访事项。

今年,国家信访局依托信访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和跟踪各地化解情况,对交办地方已汇报化解的信访积案逐案评查,对7个省份已化解积案进行抽查和分析,防止和避免一些地方为了赶进度,不求质量,忙于“凑数”的现象。北京、重庆、广西等地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包案处理疑难复杂网上信访积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打造“阳光信访” 让群众成为“监督员”和“裁判员”

各地依托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将信访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方式、办理结果全部在网上公开,信访群众可以随时查询办理过程和结果,避免了往返奔波。上海等地将办理情况以动态滚动的形式在网上信访平台公布,便于群众实时查询了解,受到群众充分肯定。

国家信访局修改完善满意度评价办法,推动各地提高群众参评率。江苏、陕西等地坚持与信访人双向沟通,从事前联系、事中沟通、事后反馈入手,既掌握群众所需所盼,也让群众了解地方工作情况,形成良性互动,争取群众对信访部门和责任单位的“双满意”。

广东、海南等地积极邀请新闻媒体参与统筹实地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在网站上公开。福建等地每月筛选办理规范、群众满意的信访事项列入网上信访服务平台的“满意栏”宣传表扬,选取办理不规范的列入“曝光台”通报批评。

发挥网上信访大数据优势 强化综合分析和风险预警

各地建立健全信访信息报送机制,及时跟踪社会热点、民生动态,充分发挥网上信访大数据优势,强化综合分析和风险预警,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国家信访局通过《群众反映》《信访摘报》等载体,向中央报送一批有关精准扶贫、创新创业、房地产去库存、非法集融资等方面的重要情况,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与此同时,各地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很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有益做法。比如,浙江浦江、四川眉山建立“简单信访马上办”机制,对群众的诉求做到快响应、快回复、就地办。河南信阳创建“互联网+民生手机短信平台”,近两年接收民声短信8.5万件,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民生110”。广东龙门推出“信访三字经”、客家山歌唱信访等宣传模式,引导信访群众“上网”反映问题。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卢俊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