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278家,今年前11月累计筹资3999.7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47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截至11月底四板已服务中小微企业累计4136家,实现各项融资累计约116.02亿元;全国首单投贷联动落地中关村;2011年到2014年间共354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融资……资金之于企业,如同血液之于人体,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与创新探索,北京交出了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亮眼答卷。
投贷联动首落地破融资痛点
“想不到,银行系资金入股科技企业,竟这么快就成了现实。”回忆起一个月前的那一天,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公司金融业务负责人彭娜记忆犹新。
2016年11月25日,全国投贷联动首个试点项目正式落地中关村,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国开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仁创签署了投贷联动协议,在当日实现数千万元股权投资、3000万元贷款同步到位。
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在同一天里既拿到了资金储备所需的银行贷款,还同时引入了期盼已久的银行系资金作为战略性股权投资。
在杭州G20场馆、鸟巢前广场、水立方前广场……都能见到仁创透水砖和雨水收集系统的身影。由于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渗水、蓄水、净水”等重要生态难题,仁创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资金压力与日俱增。
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互信,银行经过层层审批批准贷款时,常常早已错过了仁创的项目期限。如果能引入银行作为股权投资方,这样令人尴尬的“痛点”将得到大大缓解。
然而,股权投资历来以高风险著称,而银行资金对风险把控的要求十分严格,两者似乎天生矛盾。“投贷联动”的出现,让曾经的天方夜谭成了现实。今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同意在中关村示范区等5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投贷联动产品的核心,是用被投科创企业未来成长的投资收益来弥补传统的银行信贷风险,关键在于对科创企业未来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能否进行准确估值。”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这样解释投贷联动的要义。
政策的口子打开了,真正落地仍要靠多方的工作机制创新推进。国开行、国开创投、中关村科技担保三方成立了特殊的联合工作小组,三方分别负责贷款、投资、提供担保,构建了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从签署投贷联动意向书,到最终完成贷款和股权投资,前后仅仅不到3个月。
银行设立子公司直接投资科创企业,银行系资本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率先在北京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三四五板”联动引资本“活水”
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北京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五板市场”)在京设立,形成了三、四、五板联动发展格局。
日益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本市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直接融资机会,助推着众多企业的快速成长。
年底了,中关村东路财智国际大厦A座的一间办公室里,北京盛世全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邵忠,正筹划着明年的融资。
盛世全景成立于2002年。在做了10年的国外软件代理后,2012年邵忠寻思着要走自主研发的路子。但从代理到研发,转型的钱从哪儿来?
“可以到四板试试。”一家机构推荐邵忠到资本市场融资,以解燃眉之急。于是,2014年底,盛世全景就成为四板市场首批挂牌企业之一。挂牌意味着对企业进行展示,也能让投资者注意到盛世全景。不到一个月,盛世全景把信息挂到五板旗下的众筹平台,希望通过发行5%的股权融资400万元。让邵忠惊喜的是,仅两周时间,公司就顺利融资500万元,超募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