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闹红火”:故乡有了“味道” “回家”有了理由

2017-02-11 18:29 新华社

来源标题:“闹红火”:故乡有了“味道” “回家”有了理由

新华社太原2月11日电 题:“闹红火”:故乡有了“味道” “回家”有了理由

新华社记者孙亮全

2017年正月十五的上午,晋东南沁源山村南峪村的村民集体照了一张合影。

曾当过20年村支书、今年69岁的老人刘光明说,这是南峪村历史上第一张“全村福”。“外出的村民基本上都回来了。”刘光明说,吸引他们回来的是村里的一系列文艺活动。

“我们叫‘闹红火’,闹完红火,这年才过完整。”28岁的村民段旭坚在太原工作的单位正月初七就上班了,但他为此专门请了假,在老家过完元宵再去上班。段旭坚说,这是他心中“年”的样子,一定要把年过完整了再回去。

晋东南的长治地区,历史文化厚重,有着良好的传承。近年来,当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城镇化人口大量外流的背景下,作为新型乡村治理的“秘密”,将文化变成凝聚村子活力的手段,成为段旭坚们的“乡愁”。

在长治市沁源县中峪乡南峪村,每个元宵节,村民们都很重视。他们按照黄河弯弯曲曲的意思,用村民一家一户“攒起来”的木杆扎成有九十九道弯的“九曲黄河阵”,元宵节当晚,村民们都要从里面走过,寓意把曲折走通,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

刘光明说,除此之外,“闹红火”还有其他许多项目,如串院子、舞狮子、社火、秧歌等。说起这些历史,刘光明用了“三辈子”来形容:“打我小时候记事起,我的爷爷辈就告诉我,从他们小时候就有了。”

“但慢慢地,这些东西变得少了,有的村子甚至不再闹红火。”刘光明说,这样的年过得“很不热闹”。

刘光明所说的“不热闹”,是因为村里的人少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里的人口因为务工、求学大量外流。与南峪村距离不远的北峪村户籍人口有200多人,但现在常住的只有六七十人。

这种状况近年有所改变,为增强村子的凝聚力和活力,当地政府开始通过组织比赛等方式,用传统文化为村子注入新生机。

“比如乡镇以村为单位组织秧歌赛、县里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舞狮子赛等文艺汇演。”南峪村村支书吴文兵说,通过这种方式将祖辈们传承的文化延续下来,以这些文化为载体也激发了村子的活力。

“元宵节的‘红火’从正月初十就准备起来了,老少爷们齐上阵,会唱的唱,会跳的跳,啥也不会的搞后勤。”刘光明说,基本上全部村民都参与进来,平常的一些邻里摩擦,直接就消除了,南峪村出了名的团结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百姓的集体荣誉感起来了,年轻人也有了回乡的动力和理由。

“年轻人不愿回是因为回来无事可做、无聊,缺少回乡动力。”吴文兵介绍,户籍人口有440人的南峪村,现在常住人口有300多人,过年时在外的人基本全回来了。

在长治定居多年的吴国强近几年每年春节都带着老婆孩子回村,去年儿子结婚以后,吴国强在村里的老院子上盖了新房。“村里很热闹,过几年就要搬回来住。”

对于吴国强和段旭坚来说,最重要的是故乡重新有了味道,也让他们有了回来的理由。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