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厅官畅聊 京津冀如何“走亲戚”

2017-03-12 09:0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地厅官畅聊 京津冀如何“走亲戚”

近些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遇到的阻力,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三地共同的议题。北京市丰台区委原书记李超钢认为,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以邻为壑,只想留下高端的,转走低端的,产业应以是否为首都功能作为划分依据。保定市人民政府原市长马誉峰则透露,三年来,河北省保定市一直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力争实现率先联动发展。

丰台

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丰台区委原书记 李超钢

关于转移

在转移合作过程中不能以邻为壑

北青报:3年前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讲话,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作何理解?

李超钢:我在丰台区工作多年,感到丰台区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形态中存在一些问题,其出路在于几个地方的合作。比如大红门市场,我去做过几次调研,那里的商品大部分被批发到东北、华北,真正服务北京的占比不超过20%。既不服务北京,又聚集了大量商户。这些外来人口如住房、上学等方面的需求,给区域带来了资源和管理上的负担,也带来了违法建设、环境脏乱、交通拥堵等问题。

批发市场完全取消也不行,毕竟东北、华北有这种需求,产业就需要有转移的方向。如果只在北京范围内考虑问题是无解的,产业没法转,人也没地儿去,只有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考虑才可以。既要交通相对方便、距离较近,市场又要有一定基础,河北就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北青报:刚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有种观点怕北京会把自己不要的有污染的转移给河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超钢: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能把你的脏乱差搬到河北去。丰台有家比较典型的做医用品的工厂,有污染,如果简单地把污染源搬出去,天空是无界的,风一吹又过来了。所以搬迁过程中存在自身升级的问题,企业进行改造再搬过去,就符合了当地需求,解决了污染问题。在转移合作过程中不能以邻为壑。

北青报: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不是这些年也有过变化?

李超钢:的确。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前,我们更多是想留下高端的、转走低端的。但转移不能以高端低端划分,而应以是否为首都功能划分。如果不是首都功能,想要也不能要;如果是首都功能,不想要也得要。像一些既不是首都功能也低端落后的产能,只有就地淘汰。这些都是探索中认识上的升华。

关于困难

曾有农民担心房租收益减少抵触

北青报:有的产业和功能转移走会减少财政和税收收入,相当于“割肉”,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分歧和阻力?

李超钢:从领导层来说,都要从京津冀战略和首都发展的大局考虑,我没有遇到过认识上的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中肯定有,比如大红门市场,有的村这么多年已习惯了这种业态和收入,转走了之后做什么?任何新的产业都需要再培育,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完全同意,可以说有点阻力。这就要做工作,让他看到转移的必要性,同时为他们培育新业态提供帮助。可以说现在从上到下的认识已逐步趋于一致。

北青报:这些地区的外来人口事实上给当地人带来了房租等实际收益,如何解决他们的抵触情绪?

李超钢:表面看当地农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了利益,但也产生了环境、安全等问题。其实当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他对环境、安全也有需求。我们调研过,当时丰台8个重点村改造,推进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群体性事件,这说明了农民对城市化本身的一个态度,把原来出租的房屋拆了,提供了比原来环境好得多的居住条件,再给他提供适合他从事的产业,过程就会比较顺利。

关于交通

和保定就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北青报: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在实际工作中与河北的联系是否比过去更加紧密?

李超钢:是的。我在2014年左右两次带队去过保定。丰台区和保定联系多一些,并不是因为上级指令,而是我们在寻找合作区域时保定也有积极性,一拍即合。

此外,保定与丰台科技园区合作建了一个产业园,白沟则建了大红门商户转移的市场。我们要实地考察产业园、白沟的市场是否具备承接能力,还要和保定方面进行座谈,研究如何加强合作,联系自然紧密。

保定一直有人在丰台区挂职,我们一些干部跟保定就是常来常往了,具体次数都记不清了,像走亲戚一样,有时候一问谁干吗去了,说去保定了,就是去合作。

北青报:在把产业转移走的配套方面都做过哪些工作?

李超钢:这些商户要挣钱,也要解决孩子入托等生活需求。将产业转给河北,当地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需求,人家也不会过去。在转移过程中要考虑统筹的配套,人才愿意走,走了也能在那里留得住。

丰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河北当地进行合作,优秀的老师到他们那里工作,帮助他们培训师资,学校校舍建设由当地负责,就解决了过去的人的需求,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关于发展

现在三地高层在认识上高度统一

北青报:您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的态势如何?

李超钢:应该说比总书记视察北京前提速了很多,整个态势非常好。首先,现在三地高层认识高度统一,都是从京津冀的层面考虑问题,三地建立了统筹协调的机制。

第二,从规划上看,过去说合作始终没有总体规划,到底怎么布局,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我这个地方干什么、发展什么、限制什么,按照规划实施就好操作了。

第三,从联系上看,不只丰台,西城、海淀都与河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很多具体工作,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等都在进行合作。总体上说,现在不是各自为战,而是有领导、有规划、有步骤地在有序推进。

北青报:和我国另外两个经济圈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有观点认为它们是市场配置资源自发形成的,而京津冀各地差距较大,靠行政手段完成区域协同发展难度更大,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李超钢:我觉得不能理解为京津冀就是完全靠行政手段。京津冀最大的问题确实是各地落差较大,如果完全靠市场配置就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来介入。但是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实际过程中还是需要靠市场机制。比如有些产业转移不是政府想让它去哪儿它就去哪儿,如果不合适去了也不一定能活。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三能,一是功能,就是什么功能就放在什么地方;二是职能,就是把握好政府的定位,去引导、推动、促进;三是可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北青报:你认为在进度上是不是还应加快?

李超钢:这个目标不可能几年实现,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能太急,也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要只争朝夕、紧锣密鼓,还要尊重客观规律。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保定

全国人大代表 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保定市人民政府原市长马誉峰

关于承接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项目落地

北青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的定位是什么?

马誉峰:3月7日,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年)》,对保定的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北青报:首先承接或疏解的是什么企业?

马誉峰:商贸物流企业。中央对河北的定位为“三区一基地”,首个就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比如新发地在高碑店建立了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一期现已顺利开业,日交易额过亿元;二期建成后,初步测算可吸引30万人口转移,每年至少可减少1000万辆车次进出京,为北京每年减少30万吨果菜垃圾。

北青报:之前有很多人质疑,这样会不会承接一些落后产业?

马誉峰:落后产业北京自身就淘汰了,迁出去的也不是简单地位置变迁,而是转型升级。

北青报:保定在疏解方面有何优势?

马誉峰:保定距离北京近,交通方便,承载空间大。保定地方政府和北京企业达成协议,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疏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同时,项目落地对保定本身也有好处。

北青报:政府给予了哪些优惠政策?

马誉峰:商贸物流企业疏解到白沟、高碑店,在租金、纳税等方面都会给予政策支持。

北青报:京津冀协同在民生方面有何帮助?

马誉峰:比如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儿童医院,使得要到北京看病的保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的医疗资源。既疏解了北京的就诊压力,也将他们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了保定。以后类似的对接合作还会很多。

关于困难

曾有商户因北京购买力强不愿搬

北青报:这些年来,保定都承接了哪些产业?

马誉峰:3年来,我们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主题、主线,作为事关保定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举全市之力建设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场的桥头堡。

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与京津合作项目达到466项、总投资6450亿元,竣工77项、在建117项。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86家,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保定)空间入驻企业17家;北京儿童医院顺利托管市儿童医院,北京八一学校保定分校建成使用;涞水中电科产业园、清苑中汽零保定产业基地、唐县北大未名集团古北岳生物经济示范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与航天科技、兵装、中船重工、国机等36家央企签署的76项合作项目全部落地。

北青报:其间是否遇到过困难?

马誉峰:一些商户刚搬出北京时思想有阻力,觉得还是在北京好,毕竟北京人多、购买力强、生活方便。但他们来了经营一段时间,觉得人气虽然没那么多,但成本降低了,整体还不错。

关于交通

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

北青报:近些年来,保定有哪些新变化?

马誉峰:近几年我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保定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保定与科技部、中科协、中科院、北大、清华等深度合作,到2016年底,全市建成院士工作站21家(院士48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站56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4家、科技创新平台278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49家、达到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6家、达到241家,创新企业数量和科技研发投入均居全省前列。保定被确定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保定还通过人大立法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空气质量在逐步好转。

北青报: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

马誉峰:比如高速铁路方面,北京到保定原来坐火车要两小时,京石高铁开通后只要40分钟;以前保定到天津火车必须绕北京,要3小时,津保高铁开通后50分钟就行,大大缩短了三地距离;同时,我们正积极推进京太(保五忻)、保沧等铁路项目等。又如高速公路方面,张石、保阜等高速全线通车,京昆高速与北京贯通,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完成等,保定正在迈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截至201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62公里,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高速路网格局。

关于发展

2015年四件事能写入保定发展史

北青报:您当保定市长一年后,就赶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马誉峰:我当了近4年市长,其中3年赶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其中倾注了很大精力。仅2015年到北京对接就来了56次,平均每周至少1次。

北青报:为什么2015年来得这么频繁?

马誉峰: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此前则是谋划阶段,《规划纲要》印发后,我们就能全力落实了。

北青报:在您印象中,2015年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马誉峰:2015年有四件事可以写入保定发展史:第一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把“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第二件是市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和更名完成,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扩大了8倍;市区人口由原来的119.4万人增加到280.6万人;第三件是津保铁路通车运营;第四件是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大关,保定正在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

北青报:您去年10月卸任市长,转岗到人大工作。后面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马誉峰:这次换届,我因年龄原因转岗到市人大工作。多年的政府工作,让我更能体会政府需要怎样的支持。我将在人大的岗位上继续关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谋福祉,相信下届政府会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曹薇(QN0003)  作者:孟亚旭